「不,他們投降了,一點兒抵抗都沒有,但全被殺光,一個活口也沒有!」
「跪著不能活,站著不怕死。」伯爵拍桌而起,說:「拚命才有命,寧死不投降!」
土耳其大軍休整十天才進攻。眼看是肥豬肉,一咬是硬骨頭。守軍拆除城外的房子,土耳其大軍在空曠平地衝鋒,城上大炮一轟,斷臂殘肢齊飛,死傷慘重。
地上難攻,改攻地下。土耳其大軍挖地道,想埋炸藥炸開城牆。麵包師彼得.溫特(Peter Wender)在深夜做麵包,聽到怪怪的聲音,「什麼鬼?」仔細聽,聲音是從地下傳來,「啊,有人挖地道!」
他報告守軍,地道全被破壞,戰事陷入膠著。
羅馬教皇明白這一仗決定基督教的存亡。他要求法王路易十四出兵救援,但路易十四想乘亂搶地盤,見死不救!只好請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從北面來救,教皇出重金,問題是沒人知道維也納能撐多久。
土耳其大軍逐步縮小包圍圈,打到九月,土軍傷亡五萬人,守軍傷亡一萬人,眼看彈盡、糧盡,人也將盡。
最後關頭,庫爾茨基(Jerzy Franciszek Kulczycki)登場,他是波蘭人,多年在土耳其做生意,能說流利的土耳其話。土耳其以間諜罪抓捕外國商人,他逃到維也納。他志願冒險,騙過層層關卡,九月九日見到援軍,約定內外夾擊。再潛回城中,帶來援軍消息。
九月十二日,索別斯基率領波奧聯軍到達維也納,穆斯塔法下令把三萬俘虜砍頭。惡戰十五個小時,最後在波蘭重騎兵衝鋒下,土耳其大潰敗,被斬殺兩萬。索別斯基借用了一句凱撒的名言:「我們來了,我們看到,上帝征服!」鄂圖曼帝國再無力西進,歐洲保持基督教的世界。
又黑又苦卻會上癮的禮物
土耳其敗走,留下兩萬五千頭駱駝。每隻背著一包包綠色的豆子,維也納人以為是飼料。只有庫爾茨基知道這是什麼,咖啡。
國王問要什麼獎賞?他說:「請給我駱駝背上的豆子。」
「你不要錢?不要地?」
「還有一個請求,請給我開咖啡館的特許狀。」
他在維也納開了一家咖啡館,取名「藍瓶下的房子」,現在的「Blue Bottle Coffee」就是借用這個典故。
咖啡館起初生意不好,客人喝不慣帶渣的咖啡太苦、太濃、太烈。庫爾茨基把渣濾掉,加入牛奶,大受歡迎。咖啡傳到義大利,被稱「魔鬼的禮物」。因為又黑、又苦,卻會上癮,教士們主張禁喝。教皇喝過後,說它是「上帝的禮物」。從此傳遍歐洲,成為生活必需。
記得麵包師彼得嗎?他烤出「新月形」的麵包,象徵吃掉土耳其的「新月旗」。成為維也納人早餐必吃,就是我們以為的牛角麵包。為什麼這樣叫?因為不知道歷史啊!
一百年後,奧地利的瑪麗公主嫁給法王路易十六,瑪麗堅持早餐要吃新月麵包。皇家廚師學做新月麵包,還加入奶油和酵母粉,更酥脆可口。這什麼?「可頌」(croissant),法文就是新月。
是不是?知道歷史故事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喝什麼、幹什麼。

「維也納咖啡文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列的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它的由來是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波蘭人庫爾茨基以傳遞軍情而立功,他要求咖啡豆為獎賞,在維也納開設咖啡館。(圖/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