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入創新力就能突破極限
是否有可能讓無利可圖的SDGs獲利?
在過去,這被視為難如登天的任務,所以一時之間乏人問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釜底抽薪,徹底改造過去的作法或制度。熊彼得將這個過程稱為「創造性破壞」。要想推動「創造性破壞」需要異於常人的智慧與勇氣,才能擺脫舊時代的常識。
資本主義之所以會行至末路,全因這股創新之力被用來謀求私利與個人的欲望。如果能讓創新之力轉往社會課題,創造利他的價值,或許就能突破成長的極限。不過,要達成這個目標極為困難,只說漂亮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創造永續的未來,必須先讓創新之力復活,這也是熊彼得的創新理論在今時今日重獲青睞的最大原因。
讓世人重新認識熊彼得的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比熊彼得晚二十六年在奧地利誕生的彼得.杜拉克,受到熊彼得的創新理論啟發後,陸續推出走在時代尖端的管理理論。杜拉克提倡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就是透過創新之力解決社會議題的思想。
在杜拉克繼承之後,熊彼得的思想總算在一百年後準備開花結果。
「新組合」適用數位時代
熊彼得曾說任何創新都有共通的方法論,並將這個方法論命名為「新組合」(Neue Kombination)。
簡單來說,新組合就是「透過前所未有的元素組合創造新價值」。熊彼得一語道破這就是創新的本質,這個「新組合」,正是在數位時代強力帶動創新的新希望。
數位的本質就是將所有資訊轉換成○與一的位元,才能讓那些未曾彼此結合的事物結合。
比方說,虛擬與現實的結合、金融(Fin)、農業(Agri)、食品(Food)、醫療(Health)、零售(Retail)與科技的結合(各種○○tech的單字),這種結合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創造性破壞」。總有一天,所有產業都會因為與數位技術進行「新組合」而創新。
此外,不同業種之間也開始透過數位科技結合。
比方說,由保險與醫療組成的「Insurhealth」、農業與食品組成的「Agrifood」都是其中一例。至於「智慧城市」,則是讓食衣住行、社會基礎建設與各種產業結合,創造累加效果的計畫。
如今「開放式創新」也受到各界青睞。所謂的「開放式創新」,是指為了讓組織得以創新,接納外界或是創意的過程,這當然也是所謂的「新組合」。
在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成為時代關鍵字的現在,熊彼得的「新組合」可讓不斷催生創新的那股力量完全釋放。
(本文摘自第一章,江品潔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