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離開職場第一年常聚會吃喝,卻換來空虛...他45歲提早退休、20年後揭心路歷程:和自己交朋友,不怕寂寞找上門

離開職場第一年常聚會吃喝,卻換來空虛...他45歲提早退休、20年後揭心路歷程:和自己交朋友,不怕寂寞找上門

老黑(田臨斌)

退休

老黑(田臨斌)粉絲專頁

2024-05-24 12:06

人的一生中相處最久且不離不棄的朋友就是「自己」, 認識自己、和自己交朋友就不怕寂寞,而能享受獨處。

 

進入人生下半場最重要,也很可能最被人忽視的人際關係,是和「自己」的關係!可能有人會說:我一輩子都在和自己相處怎可能忽視?事實是,人生上半場我們早已習慣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促使我們做什麽或不做什麽的動機大都來自外界,極少是發自內心的真實需求。

 

社會價值觀給所謂「成功」人生訂出各種和名利相關的規範,許多人一生汲汲營營在奉行這樣的規範中度過,到頭來後悔遺憾已時不我與。這麼說不代表賺錢、成名、贏得外界掌聲是錯的,但只能算錦上添花,因為生命中有比這些更重要的追求。

 

安寧護士整理臨終病人「人生 5 大憾事」

 

之前網路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長期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資深護士,將無數絕症病人臨終所言整理出「人生 5 大憾事」,按順序分別是:

 

1. 沒有勇於追求夢想

2. 花太多時間工作

3. 沒有勇氣表達內心的情感

4. 沒有和老朋友保持連絡

5. 沒有讓自己更快樂些

 

或許有人會說「不是我不想追求,而是家庭或環境限制我去做這些事」,這句話似是而非,甚至可說不負責任,臨終病人感到遺憾的原因不是做不到──如果嘗試後仍做不到那也沒什麽好遺憾的,而是因為根本沒有努力嘗試而感到後悔莫名。

 

個人解讀這 5 件事其實可以簡化成一句話,那就是沒有努力「做自己」。

 

以第 1 個遺憾為例,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有多少人仔細思考過所謂的「理想」究竟是別人加諸在自己身上,還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渴望。

 

以愛畫畫的人為例,技藝高超的畫家可以賺許多錢,贏得掌聲和尊敬,但如果他作畫的出發點只是這些,很快就會失去對繪畫的興趣,因為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不但自己會膩,也容易被人遺忘。

 

跟自己交朋友最重要,或應該說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職志,並且在不斷學習成長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至於名和利,是可能的副產品,但不是主要追求目標,有很好,沒有也不會改變創造和學習的初衷。

 

和自己交朋友,不怕寂寞找上門

 

有 2 個英文字:alone、lonely,聽起來意思差不多,其實含義大不同。alone指的是「獨處」,喜歡獨處的人必定懂得如何跟自己交朋友,因為那會讓他有更多時間和動力專注在與職志相關的事物上。

 

至於獨處久了是否會感到 lonely「孤獨」,成為一個孤單老人?絕對不會!因為喜歡獨處的人必定自信、自重,這樣的人容易吸引他人主動靠近,反倒是經常呼朋引伴看似受歡迎的人,一旦筵席結束失落感油然而生,必須經常與他人抱團取暖,長此以往會失去自我。

 

我離開職場後的第 1 年就曾經歷過這樣的心路歷程,當時因為時間多經常找一群人聚會吃喝,一段時間後卻感覺失落空虛。

 

好朋友的 3 大特質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生活中有幾位這樣的朋友已屬不易,期待每個認識的人都符合這些條件不切實際。

 

有些人退休後才發現社交圈大幅縮小,產生恐慌心理,這時候該做的,除了走出戶外,開闊心胸之外,更重要的是趁機認識自己。要做到這點,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是閱讀,一旦進入書的世界,等同結識古今中外有趣有料的各式人物,從這些人的思維行為中反求諸己。

 

認識自己就能找到職志,從事職志正是和自己交朋友,有些退休族害怕孤單寂寞,不知如何打發時間,以職志為生活重心的人,不但不怕孤單,甚至會刻意營造獨處時間。想想看,一個愛畫畫的人,空閒時除了作畫,還要上課、看畫展、研讀各種繪畫知識,哪有時間感到孤獨?

 

人都喜歡和有自信的人在一起,喜歡獨處的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不用擔心沒朋友,相反地,因為怕孤單而看似交友廣闊的人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尤其容易將家人子孫視為理所當然,處處干涉,和這樣的人交往通常壓力較大,令人不願靠近。

 

許多年長者自認是長輩於是對家人頤指氣使,甚至情緒勒索,這麼做只會把親人往外推,即使和子孫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也要盡量獨立自主,留空間給家人,也留空間給自己。兒孫自有兒孫福的道理人人懂,真的要做到需要相當程度的自律。

 

不管有多少親朋好友,不管和家人、親友感情多好,別忘了所有人到頭來都是一個人,生活總歸是自己在過,許多時候外界的改變,外人的去留,並非自身能夠掌握,唯一不離不棄的朋友只有自己,好好把這個朋友交好,孤單寂寞就不會找上門來。

 

作者簡介_老黑(田臨斌)

1960年生於台北,任職殼牌(Shell)石油22年,曾外派澳洲和中國大陸等地。45歲事業頂峰之際,放下工作,移居南台灣,積極經營退休樂活人生。

離開職場後,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還考上街頭藝人證,在愛河邊以吉他彈唱英文老歌,並和另一半攜手從事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且將旅行經歷及生活體驗和讀者朋友分享。

 

本文摘自金尉出版《FIRE,然後呢?:金錢、人際關係、健康……真實退休生活,老黑要告訴你的7件事!

到了現任市長柯文哲任內,洪致文不顧當時台灣興起「白色力量」,毫無避諱地批柯市府的西區門戶計畫是「設計師的浪漫」與「偽文青的想像」,使洪與其他文史團體遭柯文哲戲謔為「文化恐怖份子」。

 

洪致文近年所發動的最強大「恐怖攻擊」,是針對亦敵亦友的台鐵局。他在著作《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中感嘆:「這一役非常辛苦,是鐵道文化資產保存上最艱辛的一次。」他口中的戰役,就是他爭取後留下的這片土地:「台北機廠(北廠)」。

 

爭取台北機廠「存活」  炮轟政府「賣祖產補虧損」

 

一九三五年啟用、占地近十七公頃的台北機廠,位於松山文創園區與京華城之間的精華地段,是台灣規模最完整的鐵路車輛修理工廠,見證台灣鐵道發展史,但台鐵二○一二年將維修廠遷至桃園楊梅富岡基地後,北廠這塊「金雞母」,被台北市政府與台鐵局規畫開發為商辦、住宅。

 

眼看北廠即將被政府「瓜分」,著有逾二十本鐵道研究書籍的洪致文,自然難以接受,靠著長期研究的知識,不斷奔走於文資、都審等會議中;他甚至還曾炮轟,政府賣文化資產補貼台鐵虧損的政策是「賣祖產的不肖子孫行為」,字字句句都毫不留情。洪致文的「恐怖行徑」引起公民團體關注,再加上管碧玲與時任立委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大力聲援,逼得文化部在一五年三月十五日召開國定古蹟審查,十四名審議委員一致同意,將北廠全區列為國定古蹟保留。

 

一路走來,身處體制外的「師範大學地理系洪教授」一向炮火猛烈,被官方視為頭痛人物。但也因為他長期對文資的堅持與執著,一七年文化部進駐台北機廠時,立刻找上洪致文討論,如何運用這項文化資產,並達成設立鐵道博物館的共識;今年八月十三日,行政院核定設立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時,洪致文理所當然成為鄭麗君第一個想到的主任人選。

 

接獲徵詢當下,洪致文不禁自問:「我向來在民間發聲,進入籌備處得管理這麼大的計畫,做得來嗎?」但這個問題沒有困擾他太久,他認為,自己長期參與北廠保存、研究,了解博物館未來發展方向,應不會慌了手腳,因此九月十七日在臉書上宣布,他將「承擔這個許許多多人曾經努力與倡議數十年,建構台灣鐵道博物館的重任。」

 

雖然洪致文接掌的是數十年來全心投入的領域,但從體制外的「恐怖份子」轉進體制內,甚至還得和自己過去撰文痛批的政府官員攜手合作,執行保存車輛、規畫鐵道展覽等業務,角色如何轉換調適,成了他不得不面對的課題。與洪致文「交手」超過二十載的台鐵機務處處長宋鴻康就認為,洪致文忽然從「在野黨」變成「執政黨」,未來勢必會比較辛苦。

 

「我好像不是體制內,也非體制外的人,我現在進行的任務,就是這幾十年來做的事啊!」布達儀式隔日,洪致文在同一地點接受《今周刊》專訪,脫掉西裝、身著工作服的他,完全擺脫了前一天的緊張尷尬,對於身分轉換,顯得老神在在。

 

但笑望碩大廠區的洪致文,回憶過去幾年的衝撞,從起初不知能否救回這座古蹟,到能在二○二六年將北廠轉型成為國家鐵道博物館,仍覺得一切有些不真實:「我從沒想過有這天,我們以為有個地方擺放火車一、二十年就不錯了,怎麼敢想到有機會成立鐵道博物館。」

 

但回到現實,洪致文聊起如何打造他理想中的「活的博物館」時,幾乎不需要草稿,畢竟這些想法,早已深深埋藏在他腦海中數十年。

 

記者安排他在組立工廠拍照時,日本的臥鋪列車車廂、被稱為「藍寶寶」的柴油客車,靜靜地坐落於廠中,廠內的油漬、器具依舊,彷彿時空凍結,不少人希望就此保留原貌,他搖搖頭地說:「這不是我想要的氛圍,我希望它們不是標本。」

 

打造「活的博物館」  「被觀看者」也是「目視者」

 

洪致文環視廠房解釋,火車不僅是「被觀看者」,也是連結線型空間的「目視者」,既是活歷史,就需動態展示、會說故事。「你看這幾台藍寶寶,流線型外觀可展現三○年代的設計思潮,二戰後又被配合克難運動變成『克難號』;一九五六年後又轉型為『飛快車』,車上的『飛快車小姐』成為女性在鐵道職場的代表。」

 

  • 克難運動:1950年,台灣面臨風雨飄搖,政府發起「克難運動」,讓社會充滿克難、簡樸風氣,一切從簡、度過難關。

 

洪致文比手畫腳,強調一輛車可講設計、歷史、女性勞動史,展區只需每幾個月更換主題,就可說不同的故事、吸引民眾、穩定收入。「這是台北機廠誘人之處,不像國外只是擺一堆火車的常設展,不是『木乃伊火車』。」他閃爍著期待的眼神,此刻的他不是「籌備處主任」,反像是純粹熱愛鐵道、到處追火車的男孩。

 

儘管擁有豐富的鐵道知識與滿腔理想,但一起推動鐵道古蹟保存的文化部主任祕書陳登欽,談到「執著」的洪致文,嚴肅地說,洪致文如何在博物館內把歷史講得有趣,讓一般民眾接受是項大挑戰,「他需把高度知識落到凡間。」

 

但○二年就認識洪致文、現為《鐵道情報》總編輯的打狗鐵道故事館館長古庭維認為,洪致文了解全台的文化資產,也長期與台鐵合作,即使籌設博物館得和各方人士打交道,還需緊盯計畫進度,「但他長期嚴謹考據鐵道文史,加上抗壓性高,即使挑戰很大,也能沉穩面對。」

 

就像他在布達儀式宣示:「我相信,只要我們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國家鐵道博物館這班列車的汽笛,一定很快會響起。」早在這條路線上從未離開的洪致文,才正帶領籌備處「空窿、空窿」地駛進名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那一站。

 

鐵道文化籌備局

▲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中)做出鐵道人員「指差確認」手勢,宣告籌備處正式啟動。

延伸閱讀
股票基金房產...40歲前投資全軍覆沒,他只花5年財富自由、45歲提早退休:給年輕人的6個建議
股票基金房產...40歲前投資全軍覆沒,他只花5年財富自由、45歲提早退休:給年輕人的6個建議

2024-05-20

他45歲提早退休、20年來不但沒破產還常出國旅行:退休理財掌握3原則,錢一輩子夠用
他45歲提早退休、20年來不但沒破產還常出國旅行:退休理財掌握3原則,錢一輩子夠用

2024-05-16

領死薪水省吃儉用,很難財務自由!他45歲提早退休,18年後寫給上班族5個忠告:退休規劃把握2原則
領死薪水省吃儉用,很難財務自由!他45歲提早退休,18年後寫給上班族5個忠告:退休規劃把握2原則

2024-01-31

別再做發財夢!他45歲提早退休,16年後得出6個教訓:別花太多時間理財,反容易賠掉老本
別再做發財夢!他45歲提早退休,16年後得出6個教訓:別花太多時間理財,反容易賠掉老本

2022-08-07

他45歲提早退休勸「年輕人要儘早買房」,16年後改口:買不起房不要買,養不起小孩不要生
他45歲提早退休勸「年輕人要儘早買房」,16年後改口:買不起房不要買,養不起小孩不要生

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