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讀同一本書,有人看了「霧煞煞」,有人看完卻成為學霸?明明聽同一場演講,但聽完後是否可言之有物,卻能高下立判?美國學習權威教授、認知心理學家 丹尼爾.威靈漢 ,分享94招符合大腦認知的學習方法,教你如何事半功倍。
想讓學習成效卓著,關鍵字幾乎可用「主動性」與「組織性」概括。成立華人最大的「閱讀人」社群平台主編鄭俊德指出,無論是學生在課業學習或聽一場演講,透過預先了解講授題目、範圍與綱要,可先思考自己最想了解的內容,在後續講者分享中專心聆聽汲取答案,若講者沒有提及,則可在後續問答環節提問,謂之「主動式學習」,可提升學習效果,因此一場好的演講,無論是講者或聽眾,理應都各自有事前功課必須完成。
「如果不想被『破梗』,想帶著享受心情也可,但這是有前提的。」鄭俊德表示,前提是心底已確知講者功力深厚,或該場演講有口碑推薦,否則在毫無準備情況下前往,若講者將較多重點放在後方,聽者產生相對應的評判,有可能因此影響學習動機與心情,反而無法吸收關鍵重點,相當可惜。
至於聽講過程中是否該做筆記?鄭俊德提醒,重點在於「整理、消化」自己的理解與摘要,而非逐字複製講者內容,否則即使完全複製抄寫或拍下演講簡報,遺忘速度也會相當快。鄭俊德笑著俏皮問道:「你學生時代的筆記還記得多少?」加上聽講與動手抄寫運用的感官與大腦認知負荷不同,若不停在閱讀或聽講時寫筆記,反而容易分心。
鄭俊德建議,只有在聽到未曾聽過或想與人分享的知識,才需要特別寫下,其餘時候專心聽講即可;複習時,也只需要重溫自己理解後的摘要,抓住關鍵字,多半就可快速掌握精華,讓談話言之有物。不過若是學生為考試需要,則可另外將課本知識化為圖表、故事,將有助於記憶。
但他也提醒,筆記的方式多元,不論是卡片筆記法、心智圖、康乃爾筆記法等等,都「不要拘泥於筆記方法。」否則不僅無法妥適吸收演講內容,還有可能打壞學習胃口、產生排斥感,這些都是不樂見的。鄭俊德建議:「我們都是大人了,不要給自己這麼大壓力。」
延伸聆聽
為何學霸同學記憶力驚人?我卻是金魚腦!最大閱讀社群創辦人:找出自己最活躍感官,學習事半功倍!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你可能學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