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全球金融體系的下一場危機不知何時會逼近,然而錢思樂證明,唯有了解利息,才是對抗貧富不均、貧窮與經濟停滯的犀利武器。
利息(也就是金錢的時間價值)是估值的核心。十七、十八世紀之際,傑出的蘇格蘭經濟學家約翰.羅寫道:「預期永遠要打折。馬上就付的一百英鎊,比分一百年付款、每年付十英鎊的一千英鎊還有價值。」利息折算了股票、債券、建築物或其他可創造收益資產未來產生的現金流,讓我們能算出這些資產現值是多少。
土地、金錢間的關係
資本價值和利息呈反向關係:折現率或「資本化」(capitalization)率愈高,資本的價值就愈低,反之亦然。在一六二一年一份匿名出版的小冊子裡,作者主張:「土地和金錢之間可以互相平衡,金錢價值高時,土地就很便宜;土地很便宜的地方,金錢的價值就高。」
半個世紀後的威廉.配第爵士(Sir William Petty)說,如果沒有利息,就不可能訂出土地的價格。配第說,未來年度的租金價值一定低於今年的租金,不然,「一英畝的土地價值會等於一千英畝同樣的土地;這很荒謬,一單位的無限期收益,價值等於一千單位的無限期收益。」
到了下一個世紀,亞當.斯密也說,土地的價格取決於市場的利率。在一七七六年首次出版的《國富論》裡,他說近幾十年來土地的價格隨著利率下跌而上漲。
要做投資,比方說興建廠房、添購機器設備與所有必要基礎建設以打造新的製造工廠,投資人就要放棄眼下的消費。想賺得利潤,都要先花一段時間,最後才會有結果。理論上,只有當投資報酬率至少等於投資人的時間偏好時,才應該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