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者症候群」(以下簡稱冒牌者)指的是擁有高成就卻仍然深感自己不配得的人,如暢銷作家、現任國際非營利組織Give2Asia慈善顧問張瀞仁(Jill),雖然職場表現亮眼,不僅管理專案橫跨23個國家,甚至到職2年內成功協助募款翻倍,但仍有冒牌者的掙扎。為此她深入研究如何與之共存,身為主管該如何帶領團隊,或管理同為冒牌者員工?
談起跨國工作經驗,體驗到最大的文化衝擊,張瀞仁指出外國同事大多擅長「沙里挑金」的讚美他人,即便畫了一幅糟糕的畫作,仍然可從顏色運用、飽和度等各方面給予高度肯定,因此相對台灣,「(在外國)很容易遇到自信爆棚的人」她笑說。
而亞洲文化推崇溫良恭儉讓,則因擔憂過度自信會引發驕傲,對於該如何拿捏謙虛與驕傲的界線,張瀞仁引用心理師定義提到,謙虛表現在關懷他人感受,可奠基在事實上表述自己的努力與成就,既能適當展現自己,又不會讓人感覺過度張揚。
她舉例美國經紀人曾有一次協助某作家的書籍,登上New York Times的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經紀人對外闡述付出:「這本書進入排行第一名,是我的客戶,在A部分我幫他很多,但不能說全部都是我的功勞。」讓聽者能恰如其分的了解其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與貢獻。
點出事實的讚美,對於有冒牌者症狀的員工而言,也是很好的做法,讓他能夠確切理解自己哪些地方的付出,得以協助團隊表現更加亮眼,可達到表揚的目的,也不會引發冒牌者員工認為自己「不配得」讚美的憂慮。
而身為冒牌者主管,張瀞仁則有三點提醒:
一、與成員一對一對談
定期與團隊成員一對一談話,透過創建安全氛圍,能幫助主管與成員在信任基礎下更充分交流,若員工恰巧也有冒牌者經驗,主管就可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與之共存的技巧。張瀞仁表示,許多研究顯示適時展現自己的脆弱,其實反而能夠拉近與團隊之間的距離。
二、鼓勵團隊成長心態
「現在不會,不等於永遠不會;現在不好,不等於永遠不好!」張瀞仁表示,成長性心態可讓團隊更勇於嘗試新工具、新方法, 但也提醒主管不要抱過高期待。
三、提供團隊更多自主性
張瀞仁坦言,有冒牌者經驗者通常需要更多控制感,因此若未留意,恐變成「微觀管理」,緊盯團隊成員行動,不僅形成緊張氣氛,久而久之成員也會開始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主管才要這樣盯?」產生冒牌者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