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鐘曾任《工商時報》社長兼總編輯、中時網路、中天董事長、中視總經理,擁有30多年媒體經驗。他在職場遇到4位貴人,讓他一路從最基層爬到媒體最高層。50多歲離開媒體後、順利跨界轉型,擔任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喜迎人生第二春。
「貴人到底是怎麼來的?」他笑道:「很難說,但當你想要做一件事情、做得比別人突出,或者比自己想像得還要好的時候,你就開始在尋找貴人;有一句話叫做『只要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所以,貴人到處都有,問題是你有沒有找上他?」
鄭家鐘的第一位貴人是論文指導教授麥朝成。在台大經濟系念研究所時,他已在《工商時報》當記者,當時學校不希望學生兼差,他擔憂地去問指導教授,他卻回道:「一個人如果能用一輩子過兩輩子的生命,為何不試試?」
麥老師要他一邊工作一邊在學校念書,如果學校有意見再放棄,但是,至少要勇於嘗試。
「你想做這件事,有人支持你,他就是貴人。」
因此,鄭家鐘才能遇見生命中的第2位貴人,待他如子的中國時報系創辦人余紀忠。
找到高標參考點 盡責工作
進入報社、擔任記者,他用最高標準要求自己。他說,在人生規劃裡有一件事情很重要:你的參考點在哪裡?
「如果你的參考點可是往貴人的方向去參考,基本上你不會太差;如果你的參考點是以跟你一樣的人,你不會活得太好;如果是那些躺平的人,你就基本上跟他一起躺平。」
他以《紐約時報》知名記者為標竿,用國際級水準要求自己,而且每天至少寫3~4千字,「那時記者一天寫1200字就可以下班,我只要採訪到對社會有意義的事,都會寫完;我是要盡到記者的責任,至於版面不夠、能不能登,那就不是我的事。」
很快的,在研究所畢業時,鄭家鐘已升為採訪中心副主任,那時他不過25~26歲,管理200人。
▲鄭家鐘最近出版新書《一個人的活法》。
明升暗降 卻因此被老闆看見
少年得志,當時的總編輯怕他竄升太快,決定冷凍他一下,將他調到只有一個人編置的專欄組。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是不是該辭職?以前的屬下都用一種同情的眼光看著我;總編輯就是明示暗示,你去管管那些外稿,其他事不用管。」
不過,鄭家鐘換個想法卻也發現:「不錯耶!這是一份我從來沒做過的工作,而且升主任,還加了小薪;我覺得機會來了。」
他的主要工作是約稿,無奈學者專家常常脫稿,「他們不按時交稿怎麼辦?專欄又不能開天窗,我就自己寫。」他說明,過去的記者寫稿不署名,專欄必須署名,他的觀點佳、文筆好,因而被余紀忠看見。
在37歲那年,他更從經研室主任,直接被余紀忠拔擢為為總編輯。分析原因,他認為:「可能我的個性和他很像,以及做事情絕不推辭的勇氣,所以,他一心一意想培養我成為他的接班人。」
李嘉誠入主台媒 想藉重長才
鄭家鐘的第3位貴人是李嘉誠。2000年前後,台灣媒體環境改變,媒體經營遇到難題。當時香港首富、長江集團創辦人李嘉誠想跨入媒體,他對財經媒體尤其感興趣,想買《工商時報》,因而接觸中時集團。
他常跟著余紀忠到香港和李嘉誠接觸,雙方來往相當密切。李嘉誠沒買到中時,過程中卻看中鄭家鐘在媒體及管理的長才,希望他能到香港工作。
他當然想去接受更大的挑戰、看更寬廣的世界,並將國際資源引進台灣、協助中時轉型。就在他將想法向余紀忠報告時,被他訓斥,「他說,我把你當兒子看待,你居然想要去投靠另外一位老闆?」
他留了下來,和中時集團共患難,直到2008年中時集團賣給旺旺,半年後將所有工作順利交接,才離開待了30多年的媒體。
受吳東亮敬重 進入台新銀行
「如果不是因為余家不做媒體,我的命運也不會改變!」
中年轉業,鄭家鐘想發展第二人生。他先赴歐洲旅行3個月,此時,生命中的第4位貴人出現了。
好友向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推薦他,雙方相談甚歡,吳東亮想延攬他,很有誠意的,將自己從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一職解職,把這個位置讓給了他。
「我是第一個從吳東亮這手上接下他的董事長位置的人,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此事,代表吳東亮對他的敬重。
在第二人生職場裡,鄭家鐘做得極為出色,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在他的努力下,不但做出口碑,「台新藝術獎」更成為台灣藝術界重要及指標性的獎項。
將工作做成天命 你就成功了
對於工作,他表示,有3種狀態:
第一個是,我需要。大部分人都這樣,一開始他也是。
第二個是,我有興趣做。藝術家、自由創業者,都是這樣。
第三個是,因為天命而做。傳教士、革命烈士、NGO組織可能是這樣。
鄭家鐘的理論是:「不管你是需要而做一份工作,或是因為興趣做,你有本事就把它做成都是你的天命。」
「手上有什麼東西就是最厲害的東西,好好的把它發揮『天命』的效果,你就成功了。」
「把每一件事情都做成是我喜歡的,絕對不是我喜歡的事情我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