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嘉年華狂歡,有何代價?英國金融史學家錢思樂解析 「南海泡沫」事件,以史為鏡,在下一次泡沫來臨時謹記,別當跑最後的一個……。
一七二○年的英國政府不僅沒盡到保護既存債權人的責任,還支持了當時著名的「南海計畫」,使投機者以為南海公司股票穩定可靠。既然國王都願意加入每股一千英鎊的金錢認股,那他的子民應該也能安全地投資南海股票吧?人們相信政府會設法支持股價,讓價格維持在內在價值以上。
堪稱大災難的「南海泡沫」事件,人們從中學到最重要的一則教訓:人民陷入投機圈套時,政府沒能保護國家。曾經擔任南海公司出納員的安德森表示,他希望一七二○年「能成為我們國家立法者與官員的永恆回憶,希望他們未來再也不會讓任何人擁有這般詐欺人類的權力,再也不讓任何人如此無恥、惡毒地利用人民的天真,誘騙人們偏離他們合法的事業。」
追求短利 助長理性泡沫
南海計畫的主軸是將無法流動的政府年金,轉換成可交易的公司股份。在美國經濟學者拉里.尼爾看來,泡沫正是這轉換過程造成的:「南海泡沫不該單純被視為狂熱或大規模詐欺,但推動泡沫形成的力量,是將政府戰爭國債轉換成易於交易、低利率之長期證券的技術問題。」南海股價在計畫早期上漲,主因是年金價格昂貴而難以轉移,導致投資者願意花大錢轉換成「流動性」較高的南海股票。
但到了一七二○年五月底,「理性的泡沫」成形了,投資者意識到公司董事在刻意操作股價上漲,認為自己不妨也跟上這有利無害的趨勢。泡沫最後會破滅,是因為董事們弄巧成拙,南海公司實在無法實現它的種種承諾了。
尼爾的論點有幾個破綻,從幾個面向可以否定他的說法。將年金轉換成公司股份的流動性溢價(liquidity premium),不可能真的那麼高:我們回頭看一七二○年前的投資者,如果想買有價證券,那也不必持有年金;他們可以去購買英格蘭銀行、百萬銀行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