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接案,做自己的老闆」、「騎車的路上順道外送,呼吸自由空氣」…這些自由聽來令人嚮往,但真的因此自由嗎?《滿意的話,請給我五顆星》以紀錄片手法,描繪10種零工經濟工作者樣貌,讓人看見平台接案工作的多元樣貌。
疫後世界經濟活動方式改變,各式各樣服務接案平台崛起,如外送、寵物保母、家事服務…都可動動手指,就能媒合供需雙方,付費後給予星級評分,雙方各取所需。但在看似平台、工作者、顧客「三贏」的冰山底下,潛藏許多對勞工不友善的機制,甚至改變人跟人的互動方式。
「平台工作者生病、休息、喝水就不存在,只有勞動提供價值的時候才存在…是商品化。」長期關注勞工權益的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直言,這是所謂Freelancer與正職工作者最大不同之處。
她舉例自己使用文法校對平台,將寫好的文章放到平台中,會有一位自稱是John或Mary的人協助確認文法無誤,但從頭至尾都未見到對方的長相,「連他是人還是AI都不知道。」又或者過去許多外送平台APP上,沒有顯示送餐者照片,只是一個符號,這些都是將平台工作者「商品化」的象徵,而非將其視為「人」。由此衍生的其中一個問題是,當平台不承認為其工作者是員工而是「廠商」,工作者因此失去勞動法律保障。
以台灣勞基法來說,公司非但不能隨意解僱勞工,若勞工因公受傷,仍必須支付全額薪水,負擔起相關責任;但為平台工作的人被定義為廠商時,意味工作者必須自行承擔所有責任與風險,但平台利潤全拿。「這是我看到比較不公平的一點。」邱羽凡說。
另一個值得深思之處在於若做一項工作接受他人指示,就是受雇者或勞工,反之,若真是廠商角色,如何完成該項工作應由廠商自訂,但平台巧妙地運用五星評分方式,將顧客變成主管角色,由顧客核定工作者表現,若服務過程讓顧客不滿,可能是外送時沒有微笑、鞠躬,就可能拿不到五星。
「但外送不就是把餐點從這裡送到那裏嗎?為什麼需要微笑鞠躬?」尤其評分機制沒有任何標準可言,有時全憑顧客心情,沒有客觀標準,若拿到過低分數,平台工作者甚至可能遭受停權,也就是類似解雇。邱羽凡表示,平台藉此控制平台服務品質與形象,卻又將責任外包,無須負擔主管費用,還能讓工作者維持自律,甚至自發性超越一般服務水準,「這是真的自由嗎?」邱羽凡問。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滿意的話,請給我五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