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一八六二年的大清同治元年,一名英國人正與恭親王奕訢相談時政與經濟議題,英國人名為赫德(Robert Hart),他耗時四十五年建立了現代關稅系統,讓大清經濟強盛一時。
歷史給人的最大教訓是什麼?人沒有從歷史學到教訓!為什麼會這樣?不是人不讀歷史,而是讀錯歷史。兔子跑錯方向,跑再快都贏不了烏龜!
英籍清朝官腦海的經濟願景
一八六二年,大清同治元年,大權在恭親王奕訢手中,重擔也在他肩上。最大的問題是錢,這天他接見一位英國人,也是大清的官員,更是財神爺!雙方行禮入座,奕訢先開口:「赫德先生,你是十九歲來到我大清的吧?」
「王爺容稟,承蒙關心,卑職來朝,九歲有餘。」
「你漢文如此典雅!下不少功夫吧?」
「中文比英文難上加難,英文是拼音系統,望字生音。中文不然,字為形,無關發音。多靠記憶,我費九牛二虎之力,才懂讀寫。」
「長見識!你還能用成語,洋人都如你話語謙和,很多事可迎刃而解。」
「是的,但主因不是洋人無禮,常是翻譯問題。比如說『指鹿為馬』直接翻成英文,什麼馬啊鹿?一頭霧水沒人懂。翻成英文慣用的『talk black into white』,也就是白說成黑,顛倒黑白就對了。英文說『you can say that again』,意思是我贊同,但若直翻『你再說一遍』,意思及口氣卻完全相反。」
「那是不是要成立學習外文的學館?」
「王爺英明,語言相通能交好各國,更重要是學習新知科學。」
「學館的錢從哪裡來?」
「經費我可以從關稅撥款支付。」
「太好了,那叫『同文館』如何?」
「無可挑剔,無出其右。中興以人才為本,人才足,何愁國不富強!」
「是啊!但先富才能強。」奕訢喝了一口茶說:「剿太平天國要錢,給英法的賠款要錢,我常夢見走進空空庫房,找不到一錠銀子。半夜嚇醒,怎麼富起來啊?」
「敢問王爺,大清最盛是哪一朝?」
「當然是高皇帝乾隆年間。」
「乾隆時,朝廷歲入最高有多少?」
「呃,我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