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程度或學歷高低通常被認為會與收入有正相關,但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觀察過去7年所得收入者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分佈,卻出現專科教育所得者的可支配所得中位數,高於大學學歷所得者。
以2022年統計資料為例,該年全體所得收入者的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台幣47.5萬多元,研究院所以上學歷者則是以近91.2萬元,居各學歷之冠,然大學學歷者僅為53.6萬餘元,低於專科學歷者56.7萬餘元。
勞動學者、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分析會有此狀況,第1個原因是該統計沒納入年齡因素,因為現在幾乎已快沒專科可就讀,目前有專科學歷的人通常是年紀較大的工作者,等於有較多工作年資,而工作年資也與收入高低有相關性,不一定能支持「有一技之長比有大學學歷更吃香」的論點。
此外,因為高等教育擴張太快,導致大學供過於求,不只許多大學生畢業後,較多從事相對低薪的服務業或文組相關工作,也會產生求職向下排擠的效果,因此青年低薪的困境,與大學普及、教改有高度相關性。
辛炳隆說,他不贊成學子選擇從高中、大學、碩士、博士「一路讀到底」,因為這樣會讓就業的路愈走愈窄,如今在職專班很方便,青年可在高中職、專科畢業後先投入職場,工作後若認為自己仍需要,再回頭就讀即可。
學歷高=收入高? 統計資料顯示不盡然
在多數人的觀念中,收入高低通常會與工作者的學歷、教育程度高低成正比,許多民眾會選擇在高中(職)畢業後,選擇繼續攻讀大學甚至研究所以上的學歷,以期畢業後謀得收入較高的工作。
不過觀察主計總處統計資料,以2022年為例,該年全體所得收入者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47.5萬餘元,國小學歷者為近29.2萬元、國中學歷40.1萬餘元、高中學歷近44.8萬元,均低於全體平均值,但收入高低仍與學歷高低呈現正相關。
但到專科學歷以上的所得趨勢就略顯不同。該年度統計,專科學歷者為56.7萬餘元,高於大學學歷的53.6萬餘元,不過若擁有研究院所以上學歷者,其可支配所得的中位數就高達近91.2萬元。
歷年專科學歷所得均高於大學 其餘學歷與收入呈正相關
不僅2022年統計呈現此趨勢,若自2016年資料開始觀察,歷年均呈現所得收入者可支配所收入的分佈,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都是學歷愈高、收入愈高。再往上觀察,則呈現為專科學歷收入就高於大學學歷,研究院所以上學歷仍是個教育程度最高。
專科收入反高於大學? 統計未納年齡、世代環境差異
對此現象,辛炳隆認為,此項統計並未考慮到年齡效果,因為目前已經沒什麼專科學校了,會唸專科的人通常都年齡較大,若控制在同樣教育程度,這也會反映在工作年資上,才出現這樣的統計現象,應該要以同一世代對比為宜。
辛炳隆說,第二,過去就讀專科畢業後出來的人,通常都是從事專門技術的製造業或工業部門,如今大學生畢業後,很多會選擇從事相對較低薪、收入較沒成長性的服務業、白領或文組相關的工作。
高教擴張過快 產生大學畢業生求職向下排擠效果
辛炳隆解釋,我國高等教育擴張速度太快,導致大學供過於求,因此產生就業、收入向下排擠的效應,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的人,會去跟專科、高中學歷的人搶工作,因此整體來看,大學畢業生的技能溢價情形依然存在。
因此,是否能將此統計現象解釋成「有一技之長比有大學學歷更吃香」,辛炳隆認為不盡然,仍應以同世代來比較為宜,因為目前40、50歲世代的工作者,普遍仍呈現大學學歷的所得會比專科、高中職學歷所得高。
以往大學數量少 現行青年低薪與大學普及化有關
辛炳隆接著說,以前大學數量較少,如他本身的世代當時的大學錄取率並沒這麽高,因此在當時大學學歷仍確實會產生一定篩選效果,相對有比較優質的勞動力,而大學畢業的人較少,自然也會找到收入比較好的工作。
辛炳隆強調,學歷與收入的相關性仍適宜用同世代來比較,否則將不同世代的混在一起,會容易讓觀察混淆,若要談時下的青年低薪問題,大學普及化、教改絕對與這個有強烈的關係。
學者不贊成「一路讀到底」 求學仍應考慮就業導向
對於青年是否應將追求高學歷與高收入劃上等號?辛炳隆直言若將大學教育當成投資,其成本效益不一定是比較高,但因為現在的教育環境條件不同,包括透過政府給予補貼、提供學貸等方式降低學費負擔,等於有種投資資金取得成本愈低,投資者就愈可能不會審慎投資的效果。
因此,辛炳隆主張他還是比較贊成以就業為導向,因為現在在職專班普及,要回頭受高等教育很方便,青年在讀完高中職、專科學校畢業後,可以先進入職場就業後,若覺得自己真的有需要在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可以再回來。
辛炳隆強調,他個人不太贊成學子選擇「一路讀到底」,這樣會讓就業的路愈走愈窄,例如當一個人念完博士學位出來後,可能會覺得過去都已經投資這麼多時間、金錢,再怎麼說也要找一個適合博士的工作,反而把自己的求職之路走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