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長期維持每1百床配置1名社工人員的最低標準,儘管在醫務社工師團體的努力下,醫學中心已提升為1:80的人力配置,但不在「急性病床」規範內的急診、安寧、加護等需求卻未納入考量。
另一方面,醫務社工定位常被誤解與誤用,從尋找失物、媒體處理到醫療糾紛,可能都在他們處理的範圍中。當我們期待醫務社工提供個案身心理服務的同時,是否也該思考:應該要有合理的人力與工作比,來照顧好社工的身心理?
7月初,衛福部舉辦優良暨資深典範醫事人員頒獎典禮,從業22年的部立旗山醫院社工室主任陳重吟獲得了「資深典範獎」。隔天各大媒體,刊出的都是她當年身為八八風災受災戶,卻仍涉過泥濘、閃躲落石,趕往醫院與精神科共同協助災民心理重建、尋求社會資源的故事。
儘管時隔好幾週,她對此還是有些懊惱:「沒有把社工師的工作多講一點。」畢竟,獲獎只是一時的榮光,包山包海望不見盡頭的工作,才是醫務社工師的日常。
按衛福部醫事司頒布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第3條規定:「急性一般病床100床,應聘1名社工人員。」但不在「急性病床」規範內的急診、安寧、加護等特殊病床,其實全囊括在醫務社工的工作範圍內。
「以護理之家來說,規範99床以下可以兼任,所以『兼』很多!」陳重吟舉例,近年國家政策力推「社會安全網」,這些家暴、性侵、路倒個案在急診最多,偏偏政策並未要求醫院配置專任人力,只能由現有的醫務社工師支援。
▲陳重吟與旗山醫院社工同仁合影。
尋失物、醫療糾紛都處理,專業角色濫用
除了「人力不足」,醫務社工也常面對「專業定位不清」的窘境。社工師雖通過國家考試取得證照,但醫院的人員配置只有醫事和行政兩大類,「社會工作師就在兩個角色中來回擺盪!」
有些醫院甚至將媒體處理、行銷推廣、病患申訴,甚至協尋失物、當和事佬,或更嚴重的醫療糾紛處理等,只要是無人願意承擔的非醫療性事務,都有可能硬推到社工師身上。理由都是:「你們比較會social,那比較social的事都讓你去!」
埔里基督教醫院社工室主任楊智凱坦言,social work的定義,是透過社會心理的視角,去補足醫療著重生理以外的「心理、社會、家庭」等部分,但外界對社工的誤解與誤用,常令人感到灰心。
他聽過最荒謬的案例,是曾有病患拿槍要脅醫師開身障證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社工師推上去,可是我們身上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保衛自身安全啊!」
「病床」外的醫療照護,人力配比成迷思
楊智凱認為,在討論待遇福利之前,應回歸社會工作的核心,跳脫對「床數」的議題。「生病是生活的一部份,回到家,照顧還是延續的,社工就是介入這裡面,這也是社會工作不容易精準定義的原因。」
像埔基是目前唯一有社工師參與山地巡迴醫療的醫院,起心動念來自急診室幾位路倒的「酒鬼」,「都是從部落下來…可是我們注意到,她有幾次就醫,體內酒精值是0,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埔里基督教醫院是目前唯一有社工師參與山地巡迴醫療的醫院,楊智凱帶領團隊深入部落,希望能透過訪視追蹤,讓案家回歸生活正軌。
▲前往部落的路程險峻,不難想見病家下山就醫的路途有多艱難。
▲有些案家位居較高海拔,入冬會下雪,住家卻只用幾張無法遮蔽風雨的鐵皮圍著。
後來社工團隊進了部落一趟,才知居民就醫的路有多艱難,「以前開高速公路慣了,開那種山路真的是…手會抖,實在太挑戰了!」
揭開被標籤化掩蓋的人生故事,才得知個案可能是因環境困窘不得不以酒精麻痺生活,又或是為照顧老母而無暇就醫,讓簡單傷口惡化成骨髓炎,蒼蠅就在淌膿的瘡傷上飛舞…
「1比80或1比100是很大的迷思,像我們進到部落裡面究竟怎麼算?你很難用一個相對的類比,去算出這個工作需要的人力如何對應?」楊智凱以器官捐贈為例,在陪伴的過程中,經常一整夜無法回家,「你要聯絡檢察官、安撫家屬,這些起伏的情緒用床數來比對,好像怪怪的…」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長溫信學認為,衛福部為專案社工調薪的政策利益良善,但希望政策能一體適用於所有公立醫院,才能尊重與支持人員的專業發展,讓社工人員能深化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以保障病患。
陪伴病家的需要,只一刻就夠了
花蓮慈濟醫院社服室主任謝侑書則認為,相較於更吃緊的護理人員,醫務社工人力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坦言在醫院裡面,只要非醫護工作就是找社工,「練就我們十八般武藝都要會一點。」
她形容,社工是「情緒勞動」的工作,「病患或家屬進來辦公室,不管是抱怨、申訴,都是帶著氣來,很多都不好聽,但我們就是得去承受這個部分。」雖然有些工作不見得要社工負責,但從過程中可以看見醫院各種層級的事件,無形中拓展視野。
而且很多病人是在醫生那裡得不到應有的關注,雖然病患未必能因此改善症狀,但因為有人傾聽、注意,「他不再關注那些症狀,症狀反而就消失了。」
「我們的工作很難定義,但這些幽微的小事很重要,他有那些需求,我們去靠近他、陪伴他,在那個moment就夠了!尤其是在這麼忙碌、高壓的醫療環境下。」謝侑書說。
▲從花蓮地震到太魯閣號出軌事件,花蓮慈濟醫院都站在救護最前線,圖為太魯閣號事故發生時,花慈啟動大量傷患機制,在傷患尚未到來之前,社工同仁已到急診stand by。
像是0206花蓮地震中,有中國籍遊客受災而失散,家屬在混亂中焦急尋找彼此,最後由社工師協助找到罹難者。「雖然這個媽媽傷重過世,但在過程中至少讓家屬心安,知道媽媽有被救出來、有到醫院…」補足了醫療救助中生理以外的心靈層面。
謝侑書常說,醫院是一個修行的道場,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生故事,在獨居老人越來越多的花蓮,社工師往往成為病患「最後的家人」。旗山醫院社工室主任陳重吟則說,「別人看我是犧牲奉獻,但助人是我們的專業,我們也不覺得是犧牲奉獻,做的也很有成就感啊!」
為讓更多人看見醫務社工的努力與貢獻,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與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發起設立「南山醫務社工獎」,這是全國第一個專為醫務社工設立的獎項,希望發掘並鼓勵成效卓著、事蹟感人的醫務社工與團隊,將醫務社工付出與無私奉獻的精神發揚光大,為社會帶來正面力量。
▲第五屆「南山醫務社工獎」頒獎典禮,今年將邁入第六屆。(圖/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