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念書、考好學校,在外界眼中是不可或缺的出社會條件,擁有大學文憑更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來自移民家庭的菲德爾(Fidel Contreras)甚至沒有念過大學,卻能當上亞馬遜AWS(Amazon Web Services;雲端運算服務)數據中心運營主管,他是怎麼辦到的?
回顧過往經驗,菲德爾大方分享對自身受益的3個工作哲學,尤其對於早早投入職場的人來說,定能在一片迷茫中獲得方向。
全球最具權威的IT研究與與顧問諮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在2021年度雲基礎設施和平台服務的評估報告中指出,亞馬遜雲端運算AWS、微軟Azure、Google雲端平台被列為該行業的「領導者」。截至2021年底,亞馬遜AWS占據了全球雲服務33%的市場份額,領先微軟Azure(21%)和Google GCP(10%)。
「在美國,接受大學教育是成為中產階級常見的途徑,但對於多數移民家庭來說,比起翻身機會,念大學更像是負擔。」爸爸是工人,而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的菲德爾(Fidel Contreras)這麼說。
「我爸一週有7天都在工地工作,而我媽則是待在家照顧孩子們,全家只靠一份微薄的薪水維生。我從小就知道,家裡沒有多餘的錢供我唸書,如果想要上大學,就得要自己負擔學費。」
但是,美國學貸規模從過去20年至今早已飆漲7倍以上,讓菲德爾根本難以負擔,加上對於升學的潛在倦怠,「足以讓我相信大學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家人看見我的潛力,但當時的我卻未察覺」
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菲德爾自述,自己從小就喜歡拆解、修理東西,「當父親在修理他的汽車或我們的腳踏車時,我樂於在一旁當助手」,在那時便決定未來要走向技師這行,不過,分享這個消息後,「我的姐夫,同時也是我的人生導師,卻要我再重新考慮。」
菲德爾在高中四年級時,被學校選拔為「年度學生工程師」(student engineer of the year),「儘管我對於學技術和電腦軟體製作充滿熱情,但要從事STEM領域的職業生涯,對我來說簡直遙不可及。」菲德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許和他決定不上大學有很大的關係。
什麼是STEM?STE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以及Math 4 個字的縮寫,顧名思義,就是結合科學、科技、工程以及數學4個專業領域。
▲亞馬遜AWS(Amazon Web Services)數據中心運營主管菲德爾(Fidel Contreras)。(圖/《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在姐夫的鼓勵下,我到學校的就業中心尋求建議,得知當地一所社區大學與Amazon Web Services(AWS)合作的預付費技術學習計劃(pre-paid, technical learning program)。」這項計畫係由亞馬遜和第三方支付費用,為高中或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和其他具有非傳統背景的人,提供技術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開啟科技職業生涯。
「我上網查了一下,並立即遞出申請。 幾天後,也就是高中畢業後不久,我馬上被錄取,開始了在AWS東俄勒岡(East Oregon)數據中心當實習生的生活。」
年紀輕輕的菲德爾,才剛滿18歲就進入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開啟職業生涯,他坦言自己既緊張又興奮,「我努力工作並盡可能地不斷學習」,5年後,通過晉升考核,「現在我成為了數據中心運營技術團隊的主管。」
在菲德爾出社會數年後,「當我回顧自己的經歷,我整理出一些想法提供給即將踏入企業,並開始培訓期、實習期,或全職工作等早早投入職場的人才建議。」
1.從心而發的強烈的求知欲
Have a voracious appetite for learning
菲德爾坦言,當他開始在AWS工作時,便患上嚴重的「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我總認為其他人能力更強、技術更好、頭腦更聰明,而自己永遠無法達到他們的境界。」
什麼是「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這些人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有現在的成功。
在科技持續、快速演進的時代,這個「心理症狀」在矽谷、軟體業是十分常見的職業病,尤其當身邊許多同事都是史丹佛、柏克萊、卡內基美隆(CMU)等名校的畢業生,不少科技人才更容易患有這個心理症候群。美國有一社群媒體過去曾做過一個針對科技人的非正式調查,結果竟顯示有高達58%的專業科技人才,在內心認為自己其實是個「冒牌貨」。
為了擺脫這樣的心理狀態,菲德爾秉持著「不懂就去問、不知道就去查」的信念,即使曾認為自己是個「冒牌貨」,但透過更努力工作、保持好奇心來贏得同事的信任。
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送給畢業生的一句話,「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菲德爾認為,「學得越多、學得越快,就能越早為團隊做出貢獻。」
暢銷書《心態致勝》(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作者,同時也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經實證研究,也得出一結論,「無論任何人,只要具備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打從心裡相信『能力都是可以改進的』,並且付諸行動,就可以一步步接近目標。」
2.比起工作,職場人際更須經營
There's more than just putting your head down and work
在移民家庭長大的緣故,菲德爾從小就被教導要低下頭、少說點話,且不要依賴別人,「隨著時間推移,在公司沒有經營同事關係的我,如同一隻孤鳥,在孤立的情況下只能走這麼遠。」
當菲德爾開始慢慢學習與同事融洽相處,「提出問題」對他來說不再那麼令人生畏,而同事也會願意花額外的時間來指導,「即使在21歲之前,我無法享受與同齡人一樣的歡樂時光,但我也會刻意地努力在午餐或休息時間與同事互動。」
「在這其中我學習到,即使交付成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與核心團隊、同事,甚至是主管等建立牢固的關係,可以對你的職業生涯產生重大影響, 這些人將指導你、與你合作、激勵你,並在有困難時支持你,幫你撐腰。」
3.把腳步慢下來,莫忘初衷
Slow down
菲德爾建議,偶爾放慢速度,並回溯、思考正在做的事情是必要的,這能提醒人反思、清楚自己的目標及初衷,一昧地向前衝,只會讓原本訂下的目標容易偏離軌道。
他以自己身為主管的經驗為例,「過去有段時間,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技術及經驗,便會急著去幫助任何可能需要幫忙的同事,但卻忽略了給他們機會自己動手學習。」
一段時間後,菲德爾反思,「想要幫助他人的出發點並沒有錯,但要莫忘初衷。當事情走樣變調時,回想自己的初衷是什麼?」
菲德爾說,「我的目標是培養新員工,因此我需要為他們創造學習機會。 如果他們第一次嘗試沒有成功,或許我該用有建設性的方式來分享反饋,以及可行的建議,並讓他們再試一次。」
「不論是個人或是組織在做決策時,請不忘回想初衷,想想自己當初為何選擇這條路。」
最後,菲德爾也坦言,他分享自己的經驗,並不代表大學文憑一文不值,事實上,有許多職業仍然需要大學學位,「而我在無法負擔昂貴的學費下,我感謝我自己另闢了一條替代途徑,推我走上成功一途。」
「最重要的是,我領悟到學習的意願和好奇心,是我追求和發展職業生涯所需的唯一東西,而不是一紙大學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