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已經活成自己了嗎?」,生活是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道路,但我們可以與自己對話,親手建造10年後的自己!
有行動力才有收穫
我的加拿大朋友萊恩,在老家念完教育研究所畢業以後,20幾歲時到台灣教英文,不知不覺在台灣待了整整11年,終於有一天,他告訴我說:「今年我真的要回加拿大了。」
「你為什麼想回去?」我問。
「雖然我很喜歡台灣,但是開始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最近我夢想著在溫哥華買間房子,長住下來應該也很不錯。」
「溫哥華?那裡房地產現在已經變得很貴了,跟你離開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哪裡買得起?就算想貸款,那麼久不在加拿大,當地銀行也不會借錢給你吧?」我懷疑他是不是在台灣時間太久,已經跟現實脫節了。
萊恩看看我,笑著說:「我買得起。而且是用現金。」
「咦?」我以為我聽錯了。
「自從11年前到台灣以後,我同時做好幾份工作,白天在雙語幼稚園當全職的外師,晚上在補習班教英文,白天下班跟晚上上課中間,就去幫忙托福模擬考閱卷、改作文,週末有自己接家教,還有固定監考托福,就這樣,我規定自己每個月都要存兩千到三千美金,寄放給父親的好友代管,11年來,從來沒有間斷過。所以現在我可以用這11年來放在帳戶的現金,在溫哥華想要買喜歡的房子,一點都不是問題啊!」
我當時吃驚的表情,一定很像卡通裡面才會出現的人物。
當許多台灣年輕人,認為台灣的薪資很低,不值得努力工作的時候,卻有人可以從加拿大來台灣存錢。我之所以覺得萊恩的成果當之無愧,是因為我幾乎不認識有幾個台灣年輕人,無論薪水多少,可以如此有紀律,持之以恆地主動每個月定期定額存款,每個月都做四份工作,付出比許多同齡的台灣年輕人好幾倍的努力。而且他本來就念教育,真心喜歡跟孩子們相處,看到自己的學生進步而歡喜。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同時一面存錢,如今到了收穫的時候,我相信這是公平的,也真心為他高興。
受用的人生觀:模仿自己喜歡的人
如果想變成像我的朋友萊恩這樣,不需要花時間爭辯「其實外國人在台灣的工資比較高」之類的,因為許多工時比台灣人長、工資比台灣人低的東南亞移工,不需要11年,也可以在台灣掙得足夠的錢回到故鄉購地、蓋屋,或是投資自己的夢想。沒有外國人在台灣可以,台灣人在台灣或是在外國不可以這麼做的道理。我自己就選擇用我付得起的價格,在泰國買了計畫常住的公寓,或許對有些人來說很遙遠,但是對我來說卻很務實。
雖然人跟人有點不一樣,環境也可能有點區別,但是老實說,並沒有特別到別人可以、我們一定不可以的道理。
如果說萊恩真的有什麼祕訣的話,那就是「持續力」。
只要願意的話,你可以借萊恩當作一個模仿的對象,把他當成一個值得模仿的「典範(mentor)」。
因為有時候,模仿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捷徑。
就像我時常說的,模仿沒有什麼不好,在自己不知道該如何經營人生的時候,模仿我們喜歡的人的生活方式,是改進自己、讓自己升級的一個好方法。
這個道理,我是從NGO工作者的前輩那裡學來的,因為當我剛入行,抱著精神的潔癖,覺得有些有錢人成立基金會,或是投入慈善工作,其實是用錢買美名,藉行善之名在沽名釣譽,但這位前輩就提醒我:
「什麼叫做真的?什麼叫做假的?」她輕描淡寫地說,「如果你可以幫他,願意假裝一輩子到老到死,那不就是真的嗎?」
那真是我這輩子最受用的人生觀念之一了。
我的父母從沒有教導我跟錢應該保持如何的關係,只告訴我該用的就不要省,該省的就不要浪費,跟「有沒有錢」這件事情可說是完全脫鉤。
因為不懂如何跟錢相處,所以只好模仿,既然是要模仿,觀察了有錢人跟窮人之間的習慣區別之後,當然我想要模仿有錢人,於是從16歲成年自行支配金錢開始,就一點一滴學習有錢人用錢的方法。
當長大以後,我常常告訴別人我的金錢觀:「我心目中最大的富有,就是不需要計算自己有多少錢,但要用錢的時候,永遠比夠用多一點點。」
幸運的是,我這前半輩子,果真沒有需要計算錢的時候,也真不曾為錢憂慮過。雖然經濟獨立那麼多年,脫離了父母的理財方式,但是我發現自己仍然繼續受到他們金錢觀很大的影響。
現在的我,慚愧地說,還是跟小時候一樣,繼續過著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錢的人生。
但幸運的是,我從來沒有慾望想要勉強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至於真正想要的東西,總是不需要特別計算就能買得起的,甚至喜歡的很多事物,都不是再多的金錢能夠買到的,像是悠閒的時光,像是完美的夕陽,像是跟好朋友相處,抱持好奇心,容易被美好的事物感動,這樣的生活,讓我繼續過著沒有理由去算錢的生活。
作者簡介_褚士瑩
一個從小就喜歡到世界盡頭去旅行的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2001年起計畫遍佈世界各地,七大洋五大洲只缺南極洲跟南冰洋,他很愛自己的工作。在緬甸衝突地區的和平工作,讓褚士瑩意識到發展工作的極限,因此從2015年赴英國倫敦瑞士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後來在法國「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哲學踐行學院)師事奧斯卡.柏尼菲博士,學習哲學諮商,目標是在緬甸內戰衝突地區成立一個草根哲學機構,鼓勵武裝部隊跟難民營中長大的孩子一起思考「和平為什麼比較好?」,進一步用哲學思考來面對世界上各種戰爭、貧窮、難民、移工、歧視等複雜的問題。
在台灣期間,他串連在地與國際團隊,一起關心兒童與成人的思考教育、訓練NGO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社區營造、小農與永續農業、自閉症成人、失智症家屬的支持。
本文摘自大田出版社《1年計畫10年對話:預約10年後的自己,需要年年實踐與更新(實現目標暢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