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六日, 蕭斯塔科維契奪獎的殊榮,成了一副沉重枷鎖。
他被史達林控制,有如政治傀儡,卻也示範了如何在環境壓制下,綻放藝術之花。
關不住鳥兒的歌聲!
問題是鳥是在歌頌主人,還是在哀鳴命運?牠是在歌詠太陽,還是在哀嘆烏雲?
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六日,蘇聯黨報《真理報》(Pravda)公布「史達林獎」第一屆得獎名單,音樂家蕭斯塔科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奪得一等獎榮耀。這項最高榮譽,其實是一副沉重枷鎖。他是二十世紀的貝多芬,貝多芬面對的是個人命運,他面對的是環境的牢籠!
蕭斯塔科維契的爸爸是化學工程師,曾在化學家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手下工作,媽媽則是鋼琴家。他九歲才上第一堂鋼琴課,能立刻記下媽媽教的東西,還能即興彈出自創曲。
十三歲,被音樂學院破格錄取,雙修鋼琴和作曲。三年後爸爸病逝,全家陷入困境;媽媽靠做打字員養家,支持他順利畢業。
他在電影院替默片伴奏,但薪水很低。他在昏暗折磨中完成《第一號交響曲》,一曲傳到全世界,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指揮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也在美國表演他的作品。
一九二七年,他在波蘭參加蕭邦鋼琴大賽,闖進最後一輪。他刻意避開浪漫感傷的詮釋,被嫌音色感情不夠。他決定專心當「作曲家」,只演奏自己寫的曲子。
被迫寫愛國曲、歌劇遭禁演
當他返回蘇聯,史達林命令作曲家生產革命樂曲。他想賺錢去巴黎,只好勤快寫愛國樂曲,一九二八年出國申請卻被駁回。
二十三歲,完成第一部歌劇《鼻子》(The Nose),打擊樂異常大聲,聲樂像雜技演唱,表現荒謬怪誕的劇情。觀眾看了樂不可支,官員覺得他在諷刺社會現狀,自此禁演。
接著他創作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演出場場滿座,史達林親臨觀戲,看到一半,起身走人。底下人看史達林的臉色很差,人人嚇得頭皮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