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粉色襯衫搭配黑色短裙、白色短靴,陳縕儂踏進研究室,就興奮地介紹起室內的各種設備。她的身高只有一五三公分,聲音卻十分宏亮。
北一女數理資優班、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士班畢業,還拿到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科學碩、博士學位;二○一六年,二十九歲的陳縕儂就進入台大任教,今年剛滿三十六歲的她,是台大資工系最年輕的副教授,還得過最佳論文、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等近十項獎。
陳縕儂的研究領域是語音AI,也就是教機器讀懂語言、與人對話的技術,Siri、Meta台語翻譯都是這項技術的應用成果;隨著AI話題不斷,她也接到不少演講、採訪邀約。在外人眼裡,年紀輕輕就有這種成績,應該與她「押對領域」有關。
然而,在十五年前,陳縕儂加入資工系AI實驗室時,語音AI幾乎被認為是「沒有未來」的領域。
個性》不輕易妥協 被視為問題學生
「學妹我告訴妳,語音AI是夕陽產業,沒人會想跟機器講話啦!」當年智慧型手機才問世一年,沒人想得到手機能與人對話,而AI語音辨識技術也在卡關階段,準確度停滯於七至八成已經許多年,難以落地應用。
當時台灣科技以硬體業當道,軟體業相對冷門,陳縕儂的同學畢業後,大多也是搶進IC設計龍頭聯發科,或者選擇能「保送」聯發科的實驗室,但陳縕儂只想把一個畫面實現,那是她兒時最愛不釋手的《漢聲小百科》第十二冊,書裡對未來世界的描繪。
「進入客廳,機器人就會幫你端茶、當智慧助手……。」她隨口就能憶起一九八○年代經典童書的內容,證明她對AI世界的嚮往,早自「小小縕儂」時期就根深柢固,因此當學長以「夕陽產業」勸退她時,陳縕儂還是堅持照著興趣走,「反正很多人讀的科系,跟以後工作也不相關啊!」她笑說。
談起研究,陳縕儂藏不住激動神情,其實,讀國中時接受的科學教育,被她認為缺乏思考與實驗過程,曾讓她一度討厭做研究,直到大四時進入實驗室才找到樂趣。「書上寫要這樣,我就想為什麼不是那樣?如果把A換成B會怎樣?」陳縕儂形容自己很「叛逆」,喜歡先天馬行空地想像,再著手實驗、驗證對錯,而別人給的標準答案,她更不願意照單全收,國高中時期的她,甚至曾為了反抗父親的期望,故意不讀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