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一月七日,蓋希文開始提筆創作令他名列音樂史的名作《藍色狂想曲》。
在作品首演前,古典與爵士存在明確的「雅俗界線」,但蓋希文不受此限,衝撞了觀眾的認知。
看月亮,我們看到神的美麗;看太陽,我們看到神的力量;看著鏡子,我們會看到什麼?
人的傑作,獨一無二的靈魂,不需要神的祝福,可以創造美麗與力量!
一九二四年一月七日,蓋希文(George Gershwin)寫下《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的第一個音符。這首曲子讓爵士旋律走入古典音樂廳,它混雜各種文化的喧鬧,創造美國特有的聲音。開頭的單簧管滑音,是僅次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經典旋律。孩子從小就聽過,因為它最常被當作動畫配樂!
一八九八年,蓋希文出生在布魯克林的猶太移民家庭。爸媽原本姓格肖維茨(Gershowitz),為了融入美國,把姓名美國化為蓋希文(Gershwin)。
兒時玩伴一句「你沒天分」
對音樂的好奇心反被激發
十歲時,他路過神童羅森斯威格(Maxie Rosenzweig)的演奏會。羅森斯威格和他同校,常在課後開小提琴音樂會。蓋希文聽琴聲,像聽到天使的聲音。他主動跑去找羅森斯威格,兩個人成為好朋友。羅森斯威格跟他說:「我看得出來你沒有天分,最好不要想當音樂家。」
這句勸告,反而讓蓋希文對音樂更好奇。十二歲時,爸媽買了一台二手直立鋼琴。
鋼琴才剛從窗戶吊進家裡,他就迫不及待坐下來彈,彈出流暢的旋律。大家才知道,原來他常常到朋友家玩琴。
他十五歲輟學,到紐約的錫盤街(Tin Pan Alley)工作。錫盤街是流行音樂的心臟,街頭巷尾充滿叮叮噹噹的鋼琴聲,好像敲打錫盤而得名。他的工作是彈奏樂譜給顧客聽,讓人挑選散譜。他有時也彈自己作的曲子,兩年後賣出第一首曲子。之後結識百老匯的人,開始在音樂劇、流行歌界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