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低薪)是當代人的苦。初出社會工作的新鮮人、熬了幾年的社會中堅、擔任主管階級、甚至是創業當老闆,談到薪水都搖頭。當然,領薪水過生活的人,對於每月固定入銀行帳戶的薪水數字,縱使有說不出、說不完的怨氣(少有滿意),明天過後,仍然規規矩矩地到公司上班。
領薪水彷彿像吸毒,給了希望,卻讓人麻痺,最怕領久了,也就習慣了。
先補充一個經濟論點,其實是一個經濟現象: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薪資增加幅度會從多變少;換句話說,在國家經濟發展初期,薪資增加較為顯著,到了經濟發展後期,若是沒有其他有利的經濟條件改變,薪資增加幅度趨緩,甚至是停滯。這個經濟現象從許多已開發國家的過往歷史可見,同時也開始提前出現在開發中國家的經濟表現。
薪資是個「絕對」數字,也就是說,薪資多寡是可以經由衡量而得,例如4萬元比3萬元多了1萬元。但是,有一個心理現象會出現,對於薪資高低是「相對」感受,例如有人領了4萬元薪資感覺不太多,另一人領了3萬元卻覺得滿足(或滿意,在此不特別討論滿足與滿意的差別)。
更恐怖的是比較心態,就算你的薪資是4萬元,也可能因為別人薪資是3萬元或5萬元,你反而覺得自己薪資不夠多。
儘管薪資是絕對數字,卻帶有相對感受;這是因為,薪資數字是「絕對數字的量化衡量」,人際之間可能產生「相對感受的質化比較」。比較自己薪資的高低、比較自己與別人的高低、甚至是比較別人與別人的高低;說到底,用比較二字是文雅的說法,其實也就是「計較」,計較自己、別人、人與人之間的薪資高低,以及也比較了薪資與物價之間的關係。
薪資主要是根據工作內容、個人能力與成果績效訂出一個勞資雙方都能接受的絕對數字;員工要得多,則沒有老闆提供工作職缺,老闆給得少,則沒有員工提供勞務。總之勞資雙方會得到一個普遍能夠滿足(或滿意)的均衡點,這個均衡點是否就是最佳均衡解?未知,但至少是可接受的答案。
然而,若從心中感受認知薪資,能說的故事可多了。除了上述來自於絕對數字的衡量基準,以及跟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之外,認知薪資高低的務實思維應該是與物價水準進行比較;薪資應能滿足生活基本開銷!
將薪資與物價進行比較,希望賺進來的與花出去的至少要能打平,最好還能有剩,而且還要剩下很多、很多......這其實是不太可能實現的柏拉圖世界,長輩常說的台灣古諺「生吃都不夠了,還要曬乾」。
問題是:何謂生活基本開銷?這是一個大哉問,可能也是一個大「災」問。每個人對於生活定義、認知不同,因此討論生活基本開銷時,包括基本條件、生活水平、社會文化、個人標準與未來期待,以及有一個最讓人苦惱的事情,那就是慾望。將慾望放入生活基本開銷一併討論,就可能產生如今日專欄文章題目所言-消費不起的慾望,更具體地說,就是個人能力無法完全負擔生活需求,包括個人慾望。
總覺得所謂的「不足」,就是慾望大過能力;想要的(willing)多於能夠的(be able to)。若是察覺不足,挺鼓勵大家可以這樣做,首先增加能力、讓能力大於慾望;這是一個很合理的正向進步過程。別擔心慾望,慾望可以讓人進步,重點是別讓自己被慾望操控,而是應該學習掌握慾望。
相對讓人擔心的是,慾望過了頭,無論個人能力如何增加、進步都沒有辦法滿足慾望,就會出現所謂消費不起的慾望;此時,若是可以適時地調整慾望,尚有改善空間、拉近能力與慾望二者之間的距離。
事實上,更讓人擔心的是:不少人、特別是應該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已經沒有慾望了;這種無慾並非是聖人的無欲,而是更貼近一種「自我放棄」狀態。因為沒能力,所以買不起,但心中仍然有慾望,卻沒有意願增進能力。
年初,又是冬將盡、春欲至,突然對整個社會有些悲情;也因為年初,期許新年能讓台灣更好、台灣人更開心。
作者簡介_ 吳錦錩Peter Wu
台大國際企業學博士。現職身份多元、角色互換,除了專業,也講人生,享受自由。臉書:吳錦錩Peter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