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山是怎麼來的?我曾問。才知道最高的山是從海裡升起的。山裡的石頭和峰頂的岩壁上,都銘刻著見證。能潛多深,就能長多高。
換句話說:我想過最高的山是怎麼來的,我明白山是從海裡升起的。山上的岩石和山巔的岩壁上都有證據。最高的事物,起點一定非常低。
偉大的成功,往往要先經歷劇痛才能企及。這既是尼采的核心原則,在創業之路上也屢見不鮮。許多成功的創業者都至少失敗過一次,許多偉大的公司都經歷過難以為繼的時期。這當中有什麼道理嗎?抑或只是統計結果罷了?
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大部分的人不會花工夫反思。我們會思考採取的行動,修正路徑,但很少質疑基本前提。畢竟東西沒壞,為什麼要修呢?
諸事不順,或是感受到痛苦的時候,我們才會全神貫注。可能是集中於這門生意的基礎假設,或是審視自己心智的運作方式,繼而正視自己行為的黑暗真相。
身陷低谷,就是通盤重塑思考結構的機會。不妨從掂量新價值開始,你追尋的機會到底是什麼性質,想想看能否提出新的假設;身為領導者,想想你對這份職責有沒有新的看法。說不定你會重新評估自己適不適合當領導者或是創業者。老辦法不管用了,嶄新的切入方式說不定能奏效。
深刻重新評估不保證成功,只是給自己一個機會。話說回來,我們鮮少聽說哪家公司、哪個創業者跌入谷底、改變方針或是失敗了,這是因為海床總是在海面下,但這仍然是一些偉大成就崛起的機制之一。創業者開始真誠地質疑基礎的議題,而且這次已具備可觀的經驗,那些經驗正是尼采所謂「山裡的石頭和峰頂的岩壁上,都銘刻著見證」。
身處低點的時候,上述想法既是慰藉,也是導引。然而,如果你並非處在低點─萬一你經歷的其實是平凡的成功,好像是局部極大值了,那該怎麼辦?這是做生意最艱難的抉擇之一。拿「好」去冒險以求「偉大」,沒有某種秉性做不到,而這也是投資人(他們尋求的是超乎尋常的報酬)跟創業者最常見的齟齬。你我都知道尼采會怎麼說,但就如同前文說過的:他在世的時候根本沒人讀他的書。
關於從失敗中學習並東山再起,更多討論請見〈連續創業之道〉〈資訊〉和〈經驗得來的智慧〉。關於設定高遠目標,更多討論請見〈壓勝〉。關於身陷低谷時的慰藉,更多討論請見〈反射你的光芒〉。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尼采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