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一諾是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前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中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創新教育一土教育聯合創辦人,她想告訴在無感時代還想掙扎向前的你──突破所有困境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力量,勇敢跨越你的「不敢」!
初為領導人,不敢「建造」
團隊需要的,不是你比以前做更多的事,而是做不一樣的事。
從「做」到「建」,職業成長的四個階段
進麥肯錫的第一年,公司舉辦過一次關於女性領導力的討論會。某家大型醫療企業非常資深的女性高管回顧自己這些年,說職業經歷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是做事(Do),好比建造一棟房子時做好砌磚這件事。
. 第二個階段是建造(Build),作為團隊領導者,領導大家蓋房子,從藍圖到設計,再到施工。
. 第三個階段是教練(Coach),支持團隊明確他們心目中房子的樣子,進而蓋好他們自己的房子。
在後來的10幾年裡,我慢慢體會到,在這3個階段之上,還有第四個階段—激發(Inspire),啟迪與引領每個人確定自己的目標和願景,實現自己的理想。領導力是個被討論過多的話題,如何「領」、如何「導」大概就在這四個階段裡,特別是後3個階段,而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從外到內,又從內向外的過程。
1. 做事:「做事」的時候,關鍵是學會怎樣把工作做好――需要能力、投入和責任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塑造著自信,像當年作為職場新人的我。
2. 建造:從「建造」開始,就進入了世俗意義上的「領導」階段。「建造」需要的是想像力、創造力、執行力,這個階段不僅需要責任心和投入,更重要的是使願景清晰,有擔當和勇氣,這是我們在職場有了自信和認可,開始獨立負責專案、帶團隊的階段。
3. 教練:「教練」這個階段需要我們做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就是少說、多聽,並從自己衝在最前面到有意識地支持和培養周圍的人。
4. 激發:「激發」和引領,似乎是一個在前面搖旗吶喊的領導者形象,其實真正有效的激勵並不是豪言壯語,而是你真實的選擇和言行。這時候,我們不僅會影響身邊人,還會影響看似與我們無關的人。
我們在每一個角色裡,其實都在經歷這4個階段的成長。多角色的不同階段可能會共存,比如我們可能在某個領域已經到了「教練」的階段,但同時在新業務中,還在每天「做事」的階段。當父母其實也一樣,從「做事」(照顧孩子)開始,最終到「激發」(對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
職場中層,尋找自己價值的尷尬期
當好「領導」,知易行難。從「知道」到「做到」的這一路,我走得踉踉蹌蹌,也掉進過很多坑,這裡說三個最主要的坑。
一、不知道「領導」到底應該做什麼
做專案經理一段時間後,我開始做資深經理,一個人帶兩個經理做專案,這基本上就是副董事的過渡階段。
當時我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專案經理了,帶分析師、和客戶溝通、向上司彙報都不在話下,但這個夾在中間的資深經理或者副董事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角色,說實話,我當時不知道該怎麼做,我還不能讓團隊看出我的無知,所以要盡力、勤奮地做。
有一天,我的時間是安排給一個團隊的,到了客戶那裡的專案辦公室後,我發現專案經理很能幹,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沒有什麼需要我解決的問題。我坐在那裡不知道該幹什麼,就想幫忙做一點實際的事情吧!我看分析師做了一組分析,需要做成PPT 報告,於是我就花了兩個小時坐在那裡把幾張PPT 做好了。
我很得意地把PPT 給專案經理看,可是他看到那幾頁PPT 詫異的表情,我現在還記得,他彷彿在說:「這是啥?」接下來他說:「一諾,這是我安排給那個分析師做的,不需要你,你要是沒事就回去吧。」我這「領導」別提多尷尬了,而且當時覺得很冤,我做這件事至少是幫了忙吧?怎麼感覺像添麻煩了一樣?
那一輪我參加副董事的評選落選了,可想而知,客戶和經理們給我的回饋不怎麼樣。我後來放下自己的尷尬,去問這個專案經理:「我做什麼對你和團隊是有用的?」
他說:「其實有很多事你都可以做啊。可以去和那幾個難搞的客戶聊聊天,幫我們的工作減輕壓力;可以幫我們團隊多爭取些資源,幫我們分擔一些工作量;可以和我們的上司多溝通,我們就不用加這麼多班了。我知道你是好心做這幾張PPT,但這真不需要你做啊。」
我恍然大悟。
領導者不是繼續在「做事」層面貢獻,團隊需要你做的不是比以前做更多同樣線性的事情,而是做不一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