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冠最新一期主題,我們談「解放職場彈性 邁向工作與生活平衡」。在新冠疫情衝擊,工作與生活型態大受影響的此時,正是被熱切關注的議題。
透過推廣彈性工作的得人資源整合介紹,我們認識了 Charline(化名)。曾是名校畢業、留學歸國,在知名廣告公司征戰數年的她,因為孩子自閉症的特殊狀況,暫時離開了職場;直到兩年前因為經濟需求,希望重回職場,需要同時兼照孩子,讓她開啟了「彈性工作」的求職之路。
「我先說,我的故事一點都不夢幻也不勵志,我會說很真實的狀況喔!」頂著清爽短髮、優雅妝容的 Charline,一坐下來就先發表聲明。我們說當然好,不給讀者粉紅泡泡,真實的東西才有力量。
我不擅長家務,但為了孩子必須離職
「以我的學經歷,應該是一般人眼中很容易找到好工作的人,但是人生不是只有看條件這麼簡單。」
Charline 有一個高功能自閉症的兒子,她一直努力讓他接受各種療育,也盡力陪伴和訓練。兒子 6 歲那年是關鍵時期,Charline 為他申請了緩讀,延緩一年入學,希望幫助他提昇各方面的能力,以應付小學生活的要求,像是上課能安靜坐好 40 分鐘、能跟隨團體行動、有握筆的能力等,Charline 列了足足三頁的 Checklist。要把握時間盡量拉升兒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我就做了離開職場,這個很自然但是不得不的選擇。」
「但我並不是真的很擅長料理家務,我真正會的其實是上班,尤其是用英文打筆戰、跟國外廠商協商這種事。」Charline 說當她帶孩子去看醫生,坐捷運看到世大運廣告時,還會去思考每波行銷方式的目的和執行。
不過職場上的征戰與熱血,彷彿已離她很遙遠,與實際生活的落差,讓 Charline 產生很深的隔絕和孤立感。「沒有人會為用盡全力才勉強跟上的特殊兒喝采。」Charline 的世界充滿了挑戰和困難,還有不被了解的寂寞。
Charline 說其實大部分的特殊家庭,很容易變成經濟弱勢,如果不願意放棄給孩子進步的機會,一定要有一個人全職負責孩子的療育和訓練。雙薪家庭變成單薪,收入大減又面臨療育活動的支出,有的家庭甚至還要花錢改裝家裡的環境。「如果能夠工作,能夠賺錢,能夠不用再為孩子需要卻無法負擔的資源掙扎,那該有多好?」
「我像個滯銷產品,難以回到職場。」
「有什麼像樣的工作,能讓我不需要放棄孩子呢?」重回職場的契機,來自與先生理念不合,Charline 希望給兒子多上課,但先生不願出錢支持,讓她決定再次出來工作。卻發現一般的全職工作時數無法讓她兼顧孩子,可排班的兼職工作時薪又太低,「我根本不認為自己能回到職場了。」
後來 Charline 偶然透過臉書發現得人資源整合,他們的網址就是 flexible jobs(彈性工作),在這之前她從來沒想過工作有彈性的可能。她趕緊填寫了聯繫資訊,兩天後就接到得人回覆,說手上有幾份適合她的機會。
不過曾經被一位老闆指著她說:「你看她,她就不可能再找到工作啊!」使 Charline 對自己的信心潰散,她遲疑了很久,直到得人的夥伴鼓勵她:「先讓對方喜歡妳,我們再來討論彈性的可能,彈性是談出來的呀!」才讓她寄出履歷。
面試去了兩次,因為有充分的準備,所以表現不錯,雖然在最後一關被 CEO 否決了,但是 Charline 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建立了一點信心,好像自己的經驗也是能被公司肯定,彈性的要求也有公司可能願意接受。
她又陸續接觸了幾位獵頭,有些沒回應,有的安排見面了解 Charline 的需求後,坦言她的年紀超過一般公司設定的範圍,所以他們不會考慮。「有的人讓我感覺到,我是個難賣的產品。」有幾次 Charline 萬念俱灰,正好兒子從療育課下課出來,她都要花好大力氣,才能讓自己控制住情緒,正常迎接他。
兒子一直問她為什麼不開心,Charline 告訴他媽媽在找工作,但是很困難。兒子就說:「那我來幫你的工作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求祢幫助媽媽⋯⋯」自閉兒一直重複固著行為的特質,在這種時候卻成為最好的安慰,無時不刻地用禱告扶持她。而且不是一天一次,是一天二三十次!
期待彈性工作制度化 而非一時特例
大約經過半年的求職期,Charline 終於在一間獵頭公司的介紹下,經過關關面試後,得到行銷公司的工作。每週四下午因為要帶兒子上療育課,可以只工作半天,但是時數必須從其他天提早上班,或是中午休息時補回來。另一個附帶條件是——月薪須減少 15%。
公司給予 Charline 工時上的彈性,並非以制度化的方式進行,而是首開先例、特例。所以主管要求 Charline 要每天記錄下工時,什麼時候早退,什麼時候有補回來,精確掌握。
這就是 Charline 說的,不夢幻的真實。在彈性工作仍像天方夜譚的2017年,能爭取到這樣的機會,對她來說已是不易。所以 Charline 加倍努力工作,想證明自己的能力,緊緊抓牢這個位子。然後每到週四中午,一離開辦公室,她就用最快的速度騎車到學校接小孩,帶他去上療育課。「有時我都怕自己會發生車禍,時間的壓力真的好大。」
表現上看來,Charline 週四那天的工時很短,但其實離開公司後,她的第二份工作——特殊孩童的母親,才正要忙碌奔波。這也許是許多身兼多職的職業婦女寫照,第二班輪值,沒人看見的辛苦正真實上演。
在彈性工作約一年多後,Charline 決意與長期不睦的先生分開,並請媽媽來幫忙照顧孩子,遂向公司提出恢復一般工時,也希望薪水能回到正常的水平。她認為在沒有制度化的狀況下,公司其實很怕首開先例後,會出現更多提出彈性要求的員工,所以在態度上就不會正向支持。
當彈性工時需要仰賴主管的「善意」,員工就會像乞求者,沒有正當性,所以健全的彈性制度還是最重要的。
長照需求漸長 彈性工作必成未來趨勢
「其實不只是像我們有特殊需求的家庭,才需要彈性工時。」Charline 舉例公司有幾位同事,陸續因為年邁的父母親生病,不得不中離職場回家照顧。如果公司能開放彈性時間,以及遠距工作的話,這些同事都還是可以兼顧工作,與照顧自己的家人。
這樣的需求在台灣未來三十年裡,將會越來越明顯。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人口推估,2050 年將是老年人口的最高峰,將有 746 萬人,接近 36.6% 的人口是 65 歲以上長者,等於每兩位青壯年就要扶養一位老人。
人口的變化將會讓更多的家庭照護需求飆升,工作型態的改變將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如何提前看見並建立新制度,將是未來企業主都要面對的課題。
Charline 這幾年也開始探討不同的彈性職場可能,比如上下午的輪班制,一人拿一半的薪水,做一半的工作,對於雇主來說是付出一樣的費用,像是客服中心就是這樣輪值;或是近年在歐美盛行的重返職場計畫(Returnship),類似高年級實習生,幫助中高齡專業人才回歸職場,公司也能省下訓練費用。
「只要把工時與地點當成調配項,職場的想像就有無限可能。」Charline 說自從像 Google 或微軟等大公司,率先推動彈性制度被推崇後,彈性工作突然躍入人們的眼簾,讓更多人對這個概念越來越熟悉。「所以我們需要彈性工作的『代言人』,由指標性的企業先行動,大家就會慢慢跟上。」
Charline 曾經在一場聚會中,與企業主們分享她的彈性工作歷程,獲得意外迴響:「我讓他們知道,公司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員工會非常感恩,像我就已經不只是為了錢在工作,而是抱著感恩的心,把整個人都掏出來,加倍做出成績給大家看。」有企業主聽了她的分享,還想挖角她過去上班。
相對地,政府的政策面也要跟上。有許多公司的卡關在於,不知道如何處理彈性工作者的勞健保,對於僱傭關係、工時計算的重新定義,政策制定者要更積極跟上。就像近期多元計程車、外送平台等案例,都是新興產業對傳統僱傭模式的顛覆。
說到底,不是希望每間公司都變成彈性上班,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需求。但因為人的身份角色是多重的,我們同時是員工、父母、兒女、伴侶、朋友,需要時間與心力去經營不同面向。當時間有所衝突時,如能有彈性空間,其實是幫助社會中的每個人更健全發展,走向完整的人生。
就像 Charline 在睽違了三年後重回職場,發現工作之餘人的意義是如此多元:「除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我還可以將創意的能量發揮在職場上,得到成就感與自我肯定,這讓我不只是某某人的媽媽,更是我自己。」從前希望脫離的複雜人際,也因經歷過孤寂的隔絕,讓她發現人際網絡的互相支持多重要,甚至有時彼此討厭、說八卦,都是很有趣的一部分。
Charline 一直說她的故事太寫實,不勵志,也不覺得大部分人能懂。但這樣的困頓掙扎,就是每個人在生命裡,或多或少會經歷的。讓工作成為支持人的一條路徑,而不是奴役人的工具,就是我們期待的未來社會樣貌。
※本文授權自樹冠生活,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