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郭小玲(Elaine),大學主修醫學,輔修法律。畢業後待過國營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新創企業,還成立自己的寫作工作室。戲稱自己是不去當醫生也不去當律師的作家。
她認為,人生有10,000種的發展可能,讀大學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如果你在畢業後不學習不成長,那麼,大學放榜那一天,就是你人生最高峰,然後會一路往下溜滑梯。
上班第一天,請丟掉你的學生思維
最近,辦公室裡來了幾個新人,都是青春稚嫩的臉龐,名校高學歷的背景。
一天,我偶然間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我明明才剛來,都沒人帶我,怎麼做?」、「今天被罵了,真想不幹了!」、「我太不喜歡○○主管,一點都不平易近人」……。
我沉默了許久,想起了當年初入職場心酸的日子。
畢業後,我在國營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新創公司都待過,也帶過一些畢業生,發現很多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即便在學校表現得很優秀,一旦走向職場就會表現得很無助,甚至不知所措。
我們讀書所處的學校環境,只是社會的演練場,並不是真實的社會。成年人的長大,都是從走出象牙塔後開始的。只有遭受過社會的「毒打」,才會意識到初出茅廬時的學生思維有多幼稚。
職場不是學校,沒有人有義務主動教你
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總結就一句話:好好學習,考試考個好成績,考上好大學就什麼都有了。
它代表一種理想化的問題思考方式:只要自己考取很高的文憑,拿了許多證書,等我去求職時,就會更有競爭力,獲得更好的待遇。看起來是沒錯,但是走入社會,你就會發現現實不是這樣的,它是各種複雜因素的組合,充斥著人性和利益的糾葛。
當然,我也不例外,也犯過類似的錯誤,直到栽跟頭才認清成年人的真相。 我根據自身的經驗及訪談、見過的案例,總結了以下三種常見的學生思維:
1. 習慣性的被動
在職場上,經常會聽到新人說:「這個沒有人教過我呀!」學生時代,大部分人都不需要太多自我驅動力,被動的按照老師教的課程進行學習、被動的接受著父母的安排,已經形成被動接受資訊的習慣。
可是走入社會,到了工作崗位,很多人還是會沿襲學生思維,希望在職場當中,有一個像老師一樣的人,給他們安排工作,處處帶著他們。如果沒有明確的工作安排,他們從來不會主動去找事情做。
我在進入職場初期時,也同樣有過這種學生思維。在工作上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從來不會思考在職場要主動做什麼,也不想主動去認識周圍的同事,處於一種極度被動的狀態,每次都需要上級明確告訴我需要做什麼,才會動手。
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社會上,這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畢竟職場不是學校,你與工作之間的關係是契約式的,沒有人有義務主動教你,也沒有人有義務天天告訴你工作內容,做得來就做,做不來就換人。你必須要學會主動出擊、主動請教別人、主動提高能力,才能從學生思維過渡到成年人思維。
2. 把社會當成考場
從小我們的父母都會說:「只有好好學習,長大才有出息」。於是,在學生時代,我們大部分人的奮鬥邏輯非常簡單,就是努力考試或考證照,初中通過會考考上理想高中,高中又通過學測考上大學,大學期間又不停的在考各種證書。而且越是優等生,越容易陷入這種「把社會當考場」的學生思維。
這已經是大部分年輕人根深蒂固的信念,我當初在畢業後,面對體制內不想要的人生,第一想法就是考研究所,也是這個原因。直到滬漂以後,真正進入成年人的世界,我才發現,社會不是考場,這已經不是你分數高,就比別人優秀的世界。
社會拚的不僅是知識和努力,出身背景、人際關係資源、綜合能力甚至運氣,哪一個不比考試更重要,更可能改變你的命運?
3. 過於玻璃心
現在經常有人說看過我的故事,覺得我是一個內在自洽,很有能量的人,問我是如何做到看似柔弱,內心強大的?
其實,我並不是天生內心強大的人,剛踏入社會初期,也存在過嚴重的「玻璃心」,可能就只是同事吃飯沒找我,我就腦補出一部劇。
工作上被上級說了幾句,我回去就會忍不住跟室友抱怨半天。遇到不如意的事,我需要躲起來,花兩、三天的時間才能排遣。
直到離鄉背井,一個人到上海打拚之後,我慢慢戒掉玻璃心,一個人搬家、一個人換工作,對家裡永遠是報喜不報憂;對別人的不理解,也只是一笑而過; 遇到問題的第一想法就是,我要如何迅速的解決它。
那些年,誰沒砸碎過幾次玻璃心。但碎掉的玻璃心,用鋼筋水泥一點點重鑄之後,就能煉成一顆鑽石心,無堅不摧。
學生思維容易有弱者的心理,也因為弱才容易玻璃心,一碰到事情容易崩潰和發脾氣。人們可能會同情弱者,但一定會尊重強者,給強者讓路。
這個時代,最殘酷、最基本的一條定律就是——人們或許會同情弱者,但一定會追隨強者。學生思維是我們身為學生變成職場人士的一種思維偏差,這種偏差本身並不致命。你可以讓它跟你一陣子,但千萬不要讓它跟你一輩子。
作者簡介_郭小玲(Elaine)
筆名胃竇,喜馬拉雅前資深撰稿人,十點讀書簽約作者,橫跨醫學、法律、新聞、網路等多個領域。
曾採訪過余秋雨、中國指揮家曹鵬、《奇葩說》辯手熊浩等大咖,文章見於《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十點讀書、喜馬拉雅等平臺,全網閱讀量破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