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其實不難想像與落實,如果將一家公司想做是一個人,那麼ESG就是「人性」。
而「人性」對於周遭乃至世界之善,原本就是我們該做的事。
關於 ESG (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最近我有個新的體悟,也許我們應該回到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公司是一個人,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從詩人導演盧建彰的新書《把好事說成好故事》中,我得到很大的啟發,發現「人性」可能是ESG這座冰山的底層。舉例來說,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仍可以看到現存的自然美景,希望他們可以體驗相同的感動;或是當我們仍有選擇時,會傾向「與他人共好」的選項。也因此,我們必須對環境好一點。
「很多時候你自認了不起、非常不簡單的成績,其實跟人們毫不相干,更沒有一點人性在裡頭。你說:『還好,我做的事是永續發展的溝通,總跟人有關。』但如果你只講數字,其實就跟台北一○一的高度一樣,冰冷不人性。」導演盧建彰在書中提醒:「組織的哲學思考,意味著你是個人,你對世界的看法,你對人的看法。」
就像人類屬於社會性動物,社交是人的重要需求,我們會照顧身邊的人、期待禮尚往來,也希望世界能擁有更多善意,所以我們主動善待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