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quiet quitting)這個名詞近來很熱搜,過去幾周世界各媒體都在討論,它泛一群人、只願滿足最低限度的工作要求,既不加班、也不過度操勞,只求安於現狀、不求努力向上。
躺平族看似無傷大雅,但一些研究與調查數據卻顯示,這個得過且過的職場現象已使全球經濟損失7.8兆美元的生產力。人力專家並警告,隨著不景氣加劇,許多企業紛紛裁員,這個族群可能淪為最先被裁員的對象。
什麼是躺平
過去幾月一種名為「quiet quitting」的新趨勢,成為推特和TikTok等社群媒體平台的熱門話題。這個英文名詞並非望文生意地指員工靜悄悄辭去工作,而是指做他們該做的最低限度工作。換言之,員工明確劃分工作與生活界限,抱持著領多少錢、做多少事(act your wage)的心態,包括在表定工作時間結束時下班、盡可能不加班,不報名能使職涯更上層樓的在職訓練或課程,這群人統稱躺平族。
哪類員工容易成為躺平族
根據Deloitte在2022年的一項全球調查,嬰兒潮世代和X世代主管的工作方式,與較年輕Z世代和千禧世代截然不同。前者抱持「起床和幹活」(rise and grind)忙碌心態,才能攀登企業階梯;後者則傾向於優先考慮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調查還發現,Z世代和千禧世代最關心的是財務問題,而薪酬是過去兩年這個族群離職的首要原因。esumeBuilder.com的調查也發現,在所有年齡層的員工中,有25%表示他們在工作時只做最低限度的工作,但在千禧世代,這個數字增至30%。
新冠疫情助長了躺平運動
新冠疫情期帶來的遠距工作,從幾個層面助長了這場躺平運動。首先,它增加了員工花在工作的時間,從而增加疲累與倦怠程度,據紐約時報報導,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的美國人每天多花近三個小時工作。其次,勞工在享受過周五休息、彈性工時等好處之後不願意回到過去,現在面對許多公司返回工作場所的要求,勞工可能透過躺平以回應所失去的自由。再者,員工對於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等概念越來越不以為然,認為努力工作並不表示著職涯就能走得更遠,更甭提升職加薪。
對於躺平,有人奉為規臬,認為確實需透過躺平來實現健全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有人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懶惰與不忠誠。根據大多數職場專家的說法,雖然少做可能在短期內很誘人,但從長遠來看,這樣做可能會損害一個人的職涯並對公司生產力產生不利影響,甚至衝擊整體經濟。
躺平對員工、企業及整體經濟的影響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今年第2季美國非農企業部門的勞工生產力下滑4.1%,降幅為1948年以來最大,在這種情況下,勞工的產出下降了1.4%。
勞工生產力的下降與員工敬業度(engagement)的持續下降相吻合。根據2022 年蓋洛普《全球工作場所狀況報告》,只有32%的美國和加拿大員工表示在工作時敬業,不敬業(disengagement)員工比例則上升至18%,比2019年增加5個百分點。蓋洛普說,高度敬業的員工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明顯而強烈的相關性,而敬業度最高員工的成功率(例如升遷、加薪)是最低員工的四倍。
隨著勞工生產力和敬業度的同步下降,忽視躺平的企業與勞工恐怕會自食惡果,不僅會影響員工當前和未來的工資,還會影響公司的整體獲利,甚至是經濟繁榮。根據蓋洛普這項報告,員工工作時不敬業或不投入,已使全球經濟損失了7.8兆美元的生產力。
就業市場轉向有利於雇主
在新冠疫情期間,鐘擺向勞工傾斜—「大辭職」和「躺平」等趨勢;但現在,就業市場正在慢慢轉向有利於雇主。隨著對即將到來的經濟不景氣疑慮加劇,生產力水準勢將成為雇主嚴重關切之事,高盛上月宣布了裁員數百人計畫,微軟最近也宣布在各部門裁員,Snap和Flipboard也開始裁員,而已凍結招聘的Meta也預計要裁員。
職場專家指出,在經濟景氣低迷時期,勞工可能無法只做最低限度的工作。這意味著「躺平族」可能是經濟衰退期間最先被解僱的人。在工作中投入最低限度努力的員工,可能會最先收到裁員通知。根據ResumeBuilder.com在9月對 1,000 名企業經理人進行的調查中,75%的人表示解僱只做最低限度工作者是合理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