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強納森‧勞赫畢業於耶魯大學,是全球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資深研究員。身為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卻在中年之際,莫名感到自我懷疑與焦慮,他不知這種不安是從何而來的,又是否會結束。
他從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神經學等各方面探詢答案,並採訪眾多知名權威專家及各行各業的中年朋友,結果發現人生的幸福指數呈U型。
中年故事之一暫時卡住的人生
44歲的藍迪就是一個因為曾經一帆風順,而他的失望感受因而特別強烈的好例子。
他的情緒是健康的,外在條件不錯,選擇也都很明智,這些都足以讓他過舒適的生活,但是他的感受卻完全被年紀效應左右。他實現了事業成就的目標,他的婚姻幸福,有個傑出的兒子,但是這些卻沒有帶給他滿足感。他處在幸福曲線的下坡路段已經好幾年了,可能接下來的好幾年也還是這樣,現在他已經接近幸福曲線的底部,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永無止境的失望籠罩著他。
當我問他怎麼定義自己的40幾歲時期,他回答「疲憊、認命」。我問他為何認命呢?他說:「我做了10幾年同樣的工作,我所從事的職業領域正面臨驟變,現在都在裁員。我覺得我能做的改變有限,這些事注定都會發生的。我在20幾歲時,會想做什麼就去做,勇於嘗試新事物。但現在如果我想要保有現有的生活形態,住在好房子裡、能供養小孩上大學、全家人去度假等,我就必須一直待在收入不錯的公司裡,做著自己不太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我所謂的認命,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嘗試的空間了。」
「是否有幻想過逃走?」我問他。
「當然啊!我曾想過去墨西哥度假,在優美的湖上划獨木舟,欣賞夕陽,晚上看星星。我還想過要搬到墨西哥去住。」他有時也會幻想提早退休。「我還要這樣過20年嗎?每天早上6點起床,做我一直不想做的工作嗎?我真不想,於是我就想像還能做什麼其他的事。」
「你是否正值中年危機?」我問他。
「我確實正當中年,但是我覺得危機應該是種突然出現又能馬上解決的狀況,應該有更精準的字詞來形容我這種持續性的狀況。」他回答。
他認為幾年後自己的生活滿意度應該會上升,也許從6分上升到7分。不過下一秒,他就體認到自己的樂觀預估似乎有點強迫自己硬要如此。「我盡量讓自己保持樂觀,因為如果不這樣就沒辦法繼續過同樣的生活。不管如何,我已經訓練出強大的內在力量,來處理這類問題。」
在我看來,與其說這是樂觀,不如說是頑強地繼續戰鬥下去。藍迪的例子讓我想到漢那斯.史瓦登曾說過的話:「一方面你對自己的過去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也對未來期望破滅,所以中年時期你的過去和未來同時讓你覺得悲慘。」但其實藍迪一點都不悲慘,當我看到他和他鶼鰈情深的妻子,以及興高采烈的11歲兒子的互動時,我知道他並沒有憂鬱症。當他說他覺得自己很幸運時,我相信他真的是這麼認為。他正處於疲乏的關卡,過去累積的失望席捲而來,而未來則還在轉彎處,尚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