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四年四月十日,顧爾德演奏完所有曲子,永遠離開舞台。
這是他最後一場音樂會,三十出頭的他開始離群索居,他是獸,還是神?
夜空明明有星光,為什麼我們看不見?
因為燈光太多、太亮!怎樣才可以看見群星閃耀?
找個沒有「光害」的地方,才能看見星星!這就是愈獨特的心靈,愈需要孤獨的原因。他需要遠離庸俗。亞里斯多德說:「喜愛孤獨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一九六四年四月十日,三十一歲的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他演奏完所有曲子,在響亮的掌聲中走下台。這是他最後一場音樂會,他永遠離開舞台。他開始離群索居,他是獸,還是神?
一九三二年,顧爾德出生在加拿大,媽媽流產多次,四十三歲才生下他,非常寶貝這唯一的孩子。三歲起,媽媽帶他彈琴唱歌,學會看譜比看字早。他喜歡重複彈同一個琴鍵,用不同速度、觸法,專心聽鋼琴聲,也喜歡一邊彈琴一邊哼唱,養成一生改不了的習慣。
彈琴姿勢怪、選材更怪
十歲時,老師格雷羅傳授他獨特的手指技巧,他椅子坐得很低,手指放在高於手肘的鍵盤上,不是用「敲打」來彈琴,而是「往下拉」琴鍵讓手指獨立運動,彈出的音快速又清晰。
因為特殊的彈奏姿勢,他不能坐平常的琴凳。巡演時,他爸爸會帶一把鋸子,來鋸短凳子腳。後來,訂做一張離地三十六公分的折疊椅,演出一定要帶著它。十八歲和加拿大廣播公司合作,他發現錄音處理聲音,能超越琴鍵的限制,讓音樂更接近理想。
二十二歲到美國演出,哥倫比亞唱片請他錄音,問他想錄什麼?《郭德堡變奏曲》。那是巴哈晚期的作品,大眾既不熟悉,又是為大鍵琴寫的。全曲有三十二段,就算不反覆,彈完最少四十分鐘,據傳還是寫給失眠公爵的「安眠曲」。一般鋼琴家都不彈,公司問要不要換曲?他堅持要彈。在夏天錄音,他穿著大衣、戴圍巾、手套、毛毯,帶心愛的椅子走進錄音室。
任何傑出的作品,都是反映獨特心靈所想像的獨特世界!唱片隔年發行,成為最暢銷的古典專輯,震驚樂壇。因為所有的音樂家都彈巴哈,但從這個青年的指尖,創造出沒人聽過的巴哈。他的左右手旋律交疊,好像在相互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