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心理學發展,不可避免要提到佛洛伊德與榮格。這兩位精神分析學大師曾經情同父子,後因理念不合,榮格正式宣告與佛洛伊德關係決裂。陷入眾叛親離的榮格,還因此備受孤獨的煎熬⋯⋯。
一個人有幾次生命?兩次。
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從四十歲開始。
一九○七年三月三日,榮格(Carl Jung)到奧地利維也納與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相見。榮格萬分景仰,他看見父親的影子,而佛洛伊德看到未來的新星。兩人深談十三小時,這年榮格三十二歲,成為佛洛伊德最大的門徒。但六年後決裂,是什麼導致互相吸引的星星走向不同的軌道?
一八七五年,榮格出生在瑞士。爸爸是牧師,家規嚴格;媽媽經常憂鬱,說被鬼魂騷擾。父母衝突不斷,榮格活在不快樂的環境,說自己從小發展出兩個人格──一個是孩童,喜好交流;一個是大人,多疑猜忌。他十二歲被同學霸凌,倒地撞到頭,為了逃避,假裝頭暈不上學。後來想到上學就頭暈目眩,甚至昏倒,醫師也束手無策。偷聽到爸爸說:「他以後要怎麼養活自己?」內疚讓他決定克服頭暈,強迫自己讀拉丁文。撐過幾星期,總算恢復正常,並養成早上五點看書的習慣。
榮格發現爸爸對宗教信心動搖,偷偷讀心理疾病的書。他讀尼采、叔本華的著作,發現上帝帶出人的陰暗面。他做了怪夢──上帝用糞便摧毀教堂。他清醒摘掉信仰的面具。
從情同父子 到決定分道揚鑣
榮格喜歡考古學,但經濟狀況不允許,最後學醫,對解剖學、生理學特別感興趣。一八九六年爸爸過世後,靠叔叔資助,直到取得博士學位。
一九○○年,到蘇黎世精神病院擔任精神科醫師布魯勒(Eugen Bleuler)的助手。布魯勒要他看《夢的解析》,他利用佛洛伊德的方法,讓自己的詞語聯想法更完備。他將著作《診斷性聯想研究》寄給佛洛伊德,收到回信說,佛洛伊德早就自己買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