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感到幸福時,人生自然如順水行舟。但,究竟什麼是幸福?我要問的不是幸福會受到什麼事物影響,而是幸福到底是什麼。
我們對幸福可以有許多種解釋,而且都將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方法。市面上所有討論幸福的書籍,都應該清楚解釋幸福的定義,然而我發現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做到這點。二十年來的學術生涯,讓我有機會涉獵經濟學、心理學、哲學及政策科學等領域,我認為自己有足夠資格,提出接下來的定義:幸福,是會隨時間而變化的愉悅與目標感受。這是一項創新且貼合現實的定義,而且符合我的研究結果和個人生活經驗,我希望這項定義也能引起各位的共鳴。此外,上述定義也讓幸福這個概念變得「可評量」。如果想更了解該如何才能過個幸福人生,這是一項極重要的概念。
我們通常不會用「體驗」來衡量幸福與否,反而是以「整體的生活」來斷定。我用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闡述這兩種差異。
我曾跟一位在一家非常有名的電視公司任職的老友共進晚餐,她幾乎整晚都在抱怨這份工作有多麼令她不快樂,從老闆、同事到通勤時間她都抱怨了一輪。不過直到晚餐快結束後,她卻很認真地對我說:「但我熱愛我的工作,因為我在大媒體上班。」她可是一點諷刺意味都沒有。
她的話其實一點都不矛盾,因為她體驗這份工作的方式,不同於她評估工作的方式。體驗與評估不同,就好比攝影與拍照有別。她可以整晚抱怨令她心生不滿的日常工作「影片」,但她也可以對這份工作的「全景照」感到非常滿意。
我們不只常會做這種事,這也是常會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思維謬誤。我們總是假設某些事物應該能帶來幸福感,因此便投入注意力,以致忽略那些真正能讓我們獲得幸福感的事物。我這位朋友覺得這份工作讓她不快樂,但這樣的體驗比不上她對這份工作的評估。她會待在現在的公司,是取決於她喜歡「在大媒體上班」的念頭,因此她只會越來越不快樂。
對人生的某些部分(比方說工作、健康及人際關係等)感到滿意,往往能預設我們將會採取的行動。就像我的朋友,她認為在大媒體上班是好事,這表示她會繼續從事這份工作,可是這種對於滿意度的衡量方式,不等同於我們所有的感受。這份工作其實讓她挺痛苦的,所以當我們評估她是否幸福時,也必須考慮這份感受。
大部分關於幸福感的調查,都是詢問一些較籠統、抽象的問題,像「整體來說,你對生活有多滿意?」或者詢問你對生活的某個部分是否感到滿意。幸福感是由多個複雜面向組成,只用一個問題很難囊括,不過藉由詢問這一個個問題,我們可粗略地知道哪些事物,能令大部分的人感到快樂或不快樂。然而這類研究調查的真正問題在於,日常生活中,我們鮮少思考對生活的整體滿意度;要不是因為研究調查要求人們思考這個問題,否則大家其實壓根沒想過。 除此之外,「滿意」這個用詞也會造成問題,因為這個詞可以有許多種解讀方式,包括「擁有足夠的東西」,而這根本不足以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於是,這些調查結果都是受訪者在答題時腦海中靈光一現的答案,而非根據日常生活的感受去回答。我之所以會認為那些都是靈光一現的答案,是因為這都是需要認真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可是人們實際真正作答的時間,約莫只花5 秒。
這個情況說明了為何有些看似無關的因素,卻能影響你我對生活滿意度問題的答案。舉例來說,在詢問關於生活滿意度的問題之前,有沒有先要求你回答政治相關問題?研究結果發現,政治相關問題跟被解聘一樣,會明顯影響人們接
下來對生活滿意度的答案。此外,問題的呈現順序也有影響,如果把婚姻滿意度的相關問題放在生活滿意度的問題前,人們的生活滿意度與婚姻滿意度答案的關聯性,就會更顯著。這表示先讓你回答婚姻關係滿意度,便能讓這個答案
在你的生活滿意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當我們準備要拍照時,都會「擺」好姿勢。不妨想想每一次照相所擺出的姿勢,我們的姿勢其實無法反映拍照當下的感受。攝影機更能準確捕捉你長期下來是否快樂。由此可知,我們不能僅從生活滿意度的「照片」來評估長期的幸福感,而是該留意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設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