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九年四月十三日,印度發生了「阿姆利則大屠殺」慘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為此拒絕英王受封,並一生為印度和平奔走。
神如果想寫詩,會叫誰來寫呢?
泰戈爾。
他的心像飛鳥,可以在任何人的眼睛找到天空。即使是錯誤,他也能用美的角度來遺忘;即使是苦痛,他也能用美的角度來撫平。像愛爾蘭詩人葉慈說的:「每天讀一句泰戈爾的詩,讓我忘記人世間所有的苦痛。」
但,是否所有錯誤都能被遺忘?所有傷痛都能被撫平?有沒有時間也無能為力的事?
一九一九年四月十三日,這天是錫克教的光明節(Vaisakhi),在英屬印度的阿姆利則(Amritsar),民眾到「札連瓦拉園」參加宗教集會。因為之前發生「獨立運動」的示威衝突,地方指揮官懷疑這是藉宗教發起的暴動。他親率五十名步兵,無預警封鎖莊園,沒有警告,用機關槍掃射人群十分鐘,死傷逾四千人。這是悲慘的「阿姆利則大屠殺」,當時通訊很差,泰戈爾在一個多月後才得知消息,他想組織集會抗議,又怕造成傷亡。於是決定拒絕騎士頭銜,成為第一個拒絕英王冊封的人。
失親之痛 他用文學當支柱
一八六一年,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爸爸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他在東西文化交融的環境成長,八歲寫詩,十二歲寫劇本,十五歲出版詩集《原野之花》,被稱為「孟加拉的雪萊」。
印度盛行童婚,五嫂卡丹巴麗嫁來時十歲,與泰戈爾年齡相仿,兩小無猜。媽媽去世後,卡丹巴麗取代母親,是他慈愛的女神。
去倫敦留學前,到醫師家學英語,認識醫師的女兒安娜。他為她取名「納莉妮」,是他敘事詩《詩人的故事》女主角。出國遠行不敢耽誤女孩青春,臨行前沒有告白。
一分手成永別,安娜嫁給大她二十歲的男人。一八八○年泰戈爾回國,安娜已抑鬱而死,他在墳前傾訴:「當世界萬物消失,妳完全重生在我的憂愁。我的生命完整了,男人與女人於我永成一體。」幾年後,親愛的五嫂卡丹巴麗自殺,再度重擊泰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