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日子過得精采萬分的她,而今卻槁木死灰般地度日。「每天都不想醒來,醒來如同一攤泥賴在床上。每天都在跟內在的自我戰爭、掙扎著……。」說起來雲淡風輕,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陷入流沙裡難以脫身的痛苦,這樣的日子整整半年有餘。
親友看不得她整天行屍走肉的模樣,引薦她接觸宗教,信仰讓李佳穎有了止戰心魔的磐石。甚至,她還因此離開生活了十一年的美國,回到台灣聖經學院學習。她坦承那段時間:「很痛苦!」因為幾乎將人生價值觀整個翻轉。
她說:「轉骨,怎麼會不痛呢!」她定義這段時間是所謂的「曠野」時期,蓄積了她對夢想富足意涵重新定義的機會。只是,兩年的沉澱期,並沒有立即帶來好消息。當她準備投入台灣職場時,因為缺乏本地工作經驗,遞出的履歷都石沉大海。
只是,不同的是,她的內心不似以往活在無塵室般的脆弱,加上過去投行、併購的實力,不到三十五歲,就成為了REEBONZ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四年前,更是接下Uber Eats台灣區總經理一職。
「處於破碎狀態的一個人,是很難待人的。我學會擁抱失敗,即使結果沒有成功,但我從解決問題中學習到很多。每天都有許多事情可以學習,就是一種價值。」她也玩笑地說:「自己現在也是常生氣,是因為沒達到預期,那是一個充滿『火藥味』的現場。」
這樣的改變也帶進她的管理風格,李佳穎闡釋帶領團隊的態度,「總有一道適合的門會打開。以前檢視結果,靠KPI(關鍵績效指標)、OKR(目標與關鍵結果),現在則It's all about the people(以人為本)。」簡言之,就是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團隊的同理心會創造價值,這是需要創意和想像力的。也可以應用顧客關係上。」她分享從《星巴克的咖啡王國》一書得到的啟示。「隨著團隊變得愈大,訊息很多、故事很多,高階經理人愈願意揭露與分享,且做的決定愈少,表示愈成功。」
她舉例,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外送騎士找不到廁所為例,團隊們自動自發找尋全台免費廁所處,透過Google定位分發給騎士們。「都是團隊們想到騎士們的不方便,一起發想,並非我要求的!」
做出取捨,對於習於掌控一切的李佳穎來說,並非易事。所以,在祕書為她安排的工作行事曆上,周一是看不到會議事項。因為這一天,她要專心處理海內外,來自上司和下屬的訊息。抽絲剝繭後,現在的她,年度計畫只會決定最關鍵的三個目標。
例如,今年Uber Eats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全,包括道路安全、人身安全和食安。把根基打好,就像一棵樹,根要深且廣才會穩。另外還有耕耘人才,我已經說服總部今年台灣區域會增加員工數。」Uber Eats業務團隊負責人吉慶表示:「給我們很大空間。例如包材與外送如何更環保等創新作法,都是在開放的狀態中激盪出來的。」
大破大立也展現在「別人眼中的小事」。她身兼高階經理人、太太和媽媽數職,為了更精確利用時間,她不僅刪去社群軟體,也改變作息,每天晚上十點上床、早上五點起床,帶小孩到保母家後進公司,還維持與先生每周一次約會的狀態。
「她應變能力很強。(我們的)步調很快,但她每次開會第一句話先問同事:妳今天好不好啊?」公關總監潘瑞蓮觀察。
當我們談及她是人生勝利組時,李佳穎難得低頭地說:「其實過去的我是很迷惘的 & &。」再問及夢想是什麼呢?職場練就出練達的她,倒是反差萌地回出令人驚訝的答案:「就是現在。我正活在自己的夢想中,工作、婚姻和孩子都很好,讓我有盼望。這也是我選擇待在台灣的原因。」在生活中得與失的磨礪下,她發現最平凡的想望,卻也是最有張力的生活樣貌。
(黃亞琪)

(攝影/劉咸昌)

如新執行總監 蘇詠萱
不被看好的高材生超業 用傾聽換雙贏
畫好一張圓夢路徑圖,卻在幾乎準備就緒、就要出發的前一刻發生意外,被迫撕毀原本設定的逐夢路徑,該怎麼辦?
即使去年遇到疫情衝擊,但蘇詠萱仍然率領團隊屢創單月營業額破千萬元的成績,1年來也新增百位會員。她是美商如新(NU SKIN)近年最耀眼的傳奇人物之一,傳奇背後,是追逐夢想的強烈動機,以及一段徹底轉換「圓夢路徑圖」的故事。
攤開她的夢想筆記本,裡面記滿了自己的階段目標:每年帶長輩出國旅遊、置產、累積足夠退休金⋯⋯,但在這些目標的最前頭,她第一個目標,是「還清家中8位數的巨額負債」。
「爸爸投資藥廠失利,我從念書的時候,就立下要為父親償債的目標。」今年38歲的蘇詠萱,學生時期成績優異,一路讀到了交通大學材料與工程學系碩士畢業,並且續攻博士班,「當時的計畫很明確,成為半導體工程師爭取高薪,只要肯拚,就能逐步圓夢。」她說。
但就在蘇詠萱攻讀博士班時,身體狀況卻一夕搗毀了她的未來想像。一日,突發性的腫瘤破裂讓蘇詠萱瞬間昏了過去,甚至因此摘掉了胰臟,「雖然我有保險,但理賠金不到手術費的三分之一。」不只財務雪上加霜,即使經過1整年的修復期,在竹科業界的學長姊們仍然告誡她:「半導體廠的工時長,恐怕已不適合妳的身體狀況。」
圓夢之路,重回起點,只能重畫一張路徑圖。徬徨之際她跟著當時的男友參加如新活動,直銷行業,成了空白路徑圖上終於浮現的唯一線索。有路走,她就拚下去,2014年加入如新,就像多數業務從業人員,她的客戶開發也從舊識開始,這時,「理工高材生做直銷」,成了一道先入為主的障礙。
她回憶,初期一位客戶曾經是自己過去擔任家教時的學生家長,對方是中小企業老闆,在對於她從事直銷業時的反應竟是大喊可惜,還有一位久未謀面的高中同學,曾因女友受騙,而在社群媒體有了「直銷都是詐騙行為」的批評,但蘇詠萱並不被這些主觀的批評所擊敗,反而是積極想辦法讓這些人改觀。
蘇詠萱回憶當時心情:「一切障礙都是隱藏的功課,你要敬重它們⋯⋯。」更多的「不看好」,反而被她視為老天給自己更多的機會。什麼機會?一方面,這給了她比別人更多「說服他人」的練習機會,她心平氣和地繼續約對方碰面,耐心溝通自己的想法,「先傾聽、認同、提問,再製造雙贏共好的解決方案。」循此步驟,這些對象後來不是成為她的合作夥伴,就是成為轉介紹人脈的貴人。
時時檢視圓夢路徑
專注前進 他人質疑是她的試金石
另方面,每一次的嘲笑或質疑,也讓她一而再地重新自剖,確認自己重新畫出的圓夢路徑是否正確,一次、兩次,愈是自剖,愈是篤定,也愈有決心,「人要相信自己看到的,並專注自己的路走。」她說。
這樣極端修練的成果,讓蘇詠萱在加入如新5年後就晉升為執行總監(即藍鑽等級直銷商,率領超過30人團隊)。「要堅持傾聽自己的心聲,也要耐心傾聽別人的聲音,再虛心動態調整與修正自己的作法。」蘇詠萱這麼說。而她把種種「不看好」當成養分的過程,正是這句話的實踐。
(林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