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做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決定,我正式從台積電離職了。身邊親近的親朋好友也很好奇:「為什麼我要從工作十年的台積電離職?為什麼要放下這個安穩又待遇很好的工作?」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會和你分享,我做出這個選擇背後的原因、我的人生觀、我的內心想法。
1.實踐心中的理想人生
第一個原因是,我想要朝著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前進。
兩年半前,我從新竹台積電轉職到台南的台積電,想要挑戰新的職涯可能性。但那時候我因為先斬後奏,又缺乏跟女友的溝通,彼此關係降到冰點。我那時候也是一個凡事缺乏計畫、沒有生活規律、對優先序的安排很亂的人。那時的我雖然勇於嘗試新工作環境,但心裡其實很迷茫,也缺少生活重心。
為了修補跟伴侶的關係,又想快點把新的工作學上手,讓自己回到的正確軌道上,我開始尋找相關的工具書籍。很幸運地,剛好讓我讀到《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試著練習「子彈筆記」的方法來規畫生活。我當時讀到一句話:「我們太害怕去承諾、不曾花時間去定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拖延了自己的夢想。」當下很震撼,這句話根本就在說當時的我自己,一天工作10~12小時的時間,忙碌著賺錢,沒有定義過自己想要什麼,夢想是什麼?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接著,我開始使用子彈筆記的方式,去規劃我十年之後的「長期目標」,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再規劃兩年的「中期目標」,當時我很熱衷工作,一心想在兩年後做出一點成績,希望可以被《哈佛商業評論》雜誌訪問。漸漸地,當我開始執行筆記寫下的內容,甚至寫到第二年的子彈筆記,回頭檢視舊的目標時,發現我已經不想要了。透過朝著目標前進的逐步修正,我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接著我讀到《原子習慣》這本書,談怎麼戒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我開始把社群媒體、打電動、追電影的習慣戒掉,改成早上做瑜珈和閱讀書籍,晚上的下班時間學習怎麼架設部落格,剩餘的時間開始寫作分享一些閱讀心得。
我很認同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書中說的這句話:「你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對你希望成為的那個人投票。單一個行為不會轉變你的信念,但隨著票數的累積,你新身份的證明也會隨之增加。」每一天採取微小行動,就是對你未來的身分投下一票。如果每一天都在消磨時間,等於投下「浪費時間」的票,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浪費時間的那種人。我開始累積微小的行動(新習慣),相信著未來會引來巨大的改變。
我開始思考自己應該記錄一些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並且分享出來。然後我恰巧讀到了《長銷》這本書,作者談到:「有很多的藝術品和出版物,為什麼可以數十年、百年、千年,對世界持續帶來影響力?為什麼它們這麼長銷?」書中談到許多創造者投入日以繼夜的時間,打造出永世流傳的作品的故事。
其中《長銷》書中這句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利用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時間花在比生命更長久的事情上。」我問自己做的有哪一件事情,能夠在幾十年後、甚至死後,為世界帶來影響和改變?未來,有沒有一件事情我可以持續去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上,不會受外界因素干擾而中斷的?我在心中確信,「分享閱讀」這件事情我可以持續做30年以上,且無論中間可能遭遇什麼困難都不願意中斷的事。當一件事情你可以長久去做,成功機率就會提高非常多。我發現了「分享閱讀」是我可以持之以恆做下去的興趣。
隨著讀的書愈來愈多,開始讓我感嘆到生命的短暫,我們是否把握當下活出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當我讀完《人類大歷史》之後我感到人類好渺小,我們只是歷史洪流裡的滄海一粟,對生命開始有一種豁達的心態。已故的賈伯斯(Steve Jobs)的這番話也時時縈繞在我心頭: 「你的時間有限,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這個思想的火苗在我心裡燃燒著。
因為轉職的關係跟女友分隔兩地,我平日一到五開車到台南上班,總是禮拜一凌晨04:30從新竹開車前往台南,禮拜五晚上再開回新竹,兩年半累積了九萬公里的里程。有一次前往台南的路上,看到路中央一台 Tesla 因為自動駕駛的關係,沒有減速的情況直挺挺撞進去倒在路中的貨車。那時候我從旁邊開過去,心裡面閃過一個想法:「如果我明天就死了,我算是活了一個不虛此行的人生嗎?」
2021年初的時候我正式萌生離職的想法,也跟家人和伴侶做了溝通,但是我一直無法跟上級啟齒。直到四月多的清明連假首日,太魯閣列車發生那起嚴重的意外。原本我跟女友訂了那班車票要去花蓮玩,因為臨時取消,跟這起意外擦身而過。那天看到新聞,女友哭了,如果我們在車上就會遭遇意外。我反而因為太過震撼,當下有點麻痺,到了傍晚,才感受到跟死神擦身而過的恐懼在骨子蔓延。
隔一週,我就跟上級提了離職。我心裡知道每一天都很珍貴,心頭想著「新聞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教會我人生的短暫和無常,以及自己有多麼幸運。」我們可以在隔天醒來,都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這絕對不是理所當然。對死亡的敬畏,驅動著我做出決定,也讓我明白有些事情不能等。
Photo by Aron Visuals on Unsplash
2.主動做出的選擇
回顧我自己的求學和工作歷程,其實充滿了被動的選擇。我的大學選讀機械系,並不是因為我真心有多麼喜歡,只是我不想讀我爸叫我讀的電機系,一種叛逆的表現,不想讀跟他一樣的,所以選其他什麼都好。研究所畢業之後選公司,我的履歷只投了台積電,單純因為是全台灣最大的公司,如果沒上再說。誤打誤撞地,在公司發展得還不錯,升了主管開始帶團隊。
在原本新竹的單位屬於軟硬體整合的開發類型工作(如果對我曾經的工作內容有興趣可以看我的 LinkedIn 頁面,有點複雜我在這邊難以解釋完),但是跟半導體工廠的產線還是有一大段距離。所以我當時苦惱著怎麼在職涯上做出突破時,讀到了《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書。
這本在談一個人的發展模式,可以套用「公司經營」的商業模式來設計。一家公司如何經營和獲利、商業模式是什麼?套用到自己身上去思考自己的模式,我就用了兩天時間做完了那本書的練習,並將書中一句話牢牢記在心裡:「夢幻工作很少是透過傳統求職方式得來的,它們更多是『創造』出來、而不是『找』到的。要有這樣的創造,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一般人找工作,會自己調整成配合那個工作的生活型態,但你想過創造出一個「屬於你自己的理想工作型態」嗎?
透過書中練習,以及自我探索的引導,我漸漸悟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開始主動嘗試跳出舒適圈,想看看半導體工廠如何運作,這才會讓台積電這趟旅程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因此我挑選了當時最新科技的台南全新工廠,準備從無到有參與一個新蓋廠的過程。這本書也改變了我對工作和生活的規劃,讓我知道自己喜歡分享、喜歡幫助別人的熱情,因此當我轉職到台南的時候,開始學習怎麼寫文章和架設部落格,「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在那個時候正式誕生。
時間快轉到現在,在我離職之前,我試著去跟家人溝通,我想避免先斬後奏(前一次轉職跟女友的缺乏溝通已經讓我學到教訓)。溝通的過程中,我爸爸是最大的阻力,他以前是高中老師,觀念偏保守和安穩。任何你想得到,反對我現在離職的理由,我爸全部都提過了。他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只想到離職的「好處」跟我以後想做什麼;他想的是離職的「壞處」離職的壞處是什麼,以及我可能會如何失敗?我們沒有這麼深入的對談過,但是這件事情,讓我跟他花了非常多的父子談心時間。
起初他非常憤怒,但我願意和樂於接受不同的想法,因此我慢慢地溝通,先聽他的看法,然後再把我的想法跟他說。我們漸漸理解彼此的想法,以及考量的原因。《大亨小傳》的作者費茲傑羅(Fitzgerald):曾經說過「一流才智的展現,就是能同時在腦中運作兩套相反的想法。即使事情看似無望,仍決心找到改變的方法。」跟我爸溝通的過程,就如同在兩種思維裡找到一條突破的縫隙。
跟伴侶的部分,我主動跟女友溝通這件事,說了我的想法以及之後的打算,讓我很欣慰的是,她很支持我,她知道我想朝什麼方向前進。跟公司的部分,我也將我的想法跟上級進行溝通,讓他們理解我在這個階段選擇離開原因。我試著同時吸收多種方向的聲音,去理解反面的想法是一回事,同不同意則是另外一回事。在很多的拉扯和取捨之後,我還是做出了離開的選擇。
Photo by Harli Marten on Unsplash
3. 自己賦予人生意義
整個世界帶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就是大環境愈來愈差、經濟成長跟生活感受脫鉤、房價很高、薪資卻很低、觀念愈來愈兩極化、悲觀和消極的態度、媒體和網路暴戾的雜音充斥我們周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去改變它?我們只能先從改變自己做起。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是自己。我也不只一次聽到這個問題:「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我想,只有你可以定義自己人生的意義,不要等到別人來幫你定義。
我很喜歡《活出意義來》這本由二戰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所寫的書,作者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是一位心理醫生,他在集中營地獄的環境發現了裡面的囚犯有兩種生活態度。一種人是意志消沉、自認無力可施、感到徹底絕望,這種人都活不到最後;而另外一種人,卻懂得苦中作樂,偶爾高歌一曲提振大家精神、幫其他苦悶的人打氣、分手中的麵包給餓到撐不下去的人。同樣惡劣的環境,人卻有截然不同的生存態度。作者發現:「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不能被剝奪。」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
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工作賺錢,結婚買房,生小孩,養小孩,退休,掛掉,連靈骨塔現在都還要排隊,連死後都要擔心沒地方可以住。作者弗蘭克提醒我們不要問生命有什麼意義,你才是被生命「質問」的那個人,要問你自己可以替生命帶來什麼意義?美國作家霍華德.舒曼(Howard Schuman)也談過類似議題:「別問這世界需要什麼,要問你自己,有什麼事能讓你充滿生命力,然後就去做吧!因為這世界需要的正是充滿生命力的人。」我從讀了那本書之後,時時刻刻在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說為了賺錢而努力工作,是為了擁有更好的物質生活、擁有更多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能在退休之後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這三件事情有一個共通點。賺錢就是為了換取擁有選擇「如何使用時間」的自由。我也不斷探問自己:「你要到什麼時候才有這樣的自由度?什麼時候才叫做『夠了』呢?」
我回顧自己讀過很多談「財務自由」的書,發現最後作者都回來談到內心的自由。更多的錢永遠不會讓你自由,只有我們的心才會。我從《財務自由實踐版》這本書認識「財務跑道」的概念,這是用一套公式估算你的現有資產、每月花錢速率,考量收入和支出的差異後,假設你失去工作,你可以支撐自己的生活多久?你可以支撐愈久,代表財務跑道愈長。作者認為:「你要早開始持續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累積一條你需要的財務跑道,並找到有意義的職業,實現財務目標,過著滿意的生活。」
我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長年來經過透過有紀律和採取資產配置的投資理財方式,累積出一條很長的財務跑道。拜資本主義之賜,這條跑道還會自己慢慢變長。我認為是時候切換到我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如同財經暢銷書《致富心態》書中提到的:「金錢『賦予你掌控時間的能力』。為了得到這種能力,持續地儲蓄和投資才有了意義,讓你在未來擁有對時間的掌控、對生活的從容。」
因此,既然認識到了最有限的資源就是「時間」,我決定將累積的金錢資產,用來支援最珍貴的資產——時間——的利用。《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說過:「真正的成功就是退出一場永無止境的競爭,調整自己的活動,但求心靈平靜。」你在追逐的是別人眼中的世俗價值?還是你心中真正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跑道,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時區,只管跟昨天的自己競爭。我們必須把握每一分珍貴的時間,自己賦予運用時間的方式,從事自己認為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Photo by Braden Collum on Unsplash
4. 讓遺憾降到最低
我當時開始寫子彈筆記的時候,還正在解決工作上的問題,以及跟女友溝通上的問題,當時我剛好讀到了《人生複本》這本改變我人生觀的科幻小說。這本小說的背景是不同平行時空下的主角,彼此爭奪對方人生的故事。例如主角在某個平行時空的自己,是工作頂尖、家庭零分的人;另外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卻是家庭圓滿、工作失意的人。活在不同平行時空的人,卻彼此羨慕著彼此的生活。我那時候心想,有沒有哪一個落在兩個光譜極端中間的色彩,是選了之後不會讓人遺憾的?
這本書對我後來決定是否離職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我思考著,如果我不離職,繼續待在公司,繼續升遷,過得肯定不錯。但是某個程度上,因為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的積累,我已經完全可以想像到,自己在其他平行時空的一千種安逸生活,有些做得比較好、有些做得比較差。如果選擇繼續在公司,無論過的是哪一種樣子的生活,我卻已經不再對那個時候的我抱有任何期待。
反而,我想選擇在「這一個」平行時空,去接受截然不同的挑戰,有未知、有恐懼、有風險、但又樂趣十足。因為,我無法想像的是離職之後的人生會遇到多少驚喜,這反而令我充滿期待。我願意接受不舒適、願意重新適應、願意重新打造。我也相信勇於跳脫舒適圈的人,沒有一個會在未來遺憾。
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曾經提出他著名的思考方式「遺憾最小化框架」,意思是說:「只要你去想,當自己活到了 80 歲時回頭看此時的自己,會不會因為沒去做某件事、或做了某件事而遺憾不已,來評估自己到底要不要執行。」他用這個思考方式,做出生活中的重大決策。
我則試著去想,如果我現在不離職,過了五年、十年,回頭一看,倘若我看到另外一個人做了我原本想要做的事情,我那時候一定會感到遺憾,一種「那個人應該是我」的深深遺憾。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五年、十年後,那個做這件事的人沒有出現,我還是感到遺憾,我會一直掛念著另一個充滿挑戰和未知的生活,會不會充滿了我意想不到的精彩?但是,如果這樣選擇卻失敗了會怎樣?很簡單,失敗跟困境都只是一時的,遺憾卻是會跟一輩子的。
Photo by Allef Vinicius on Unsplash
5.分享我的幸運
我景仰的已故共同基金發明人約翰.伯格(John Bogle)先生曾經在《夠了》這本書中,談「什麼是衡量一個人的生命是否成功的正確指標?」換句話說,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名的由來,來自於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
有一位小說家參加了一位億萬富豪的宴會,他的朋友跟他說:「你知道這位富翁一天賺的錢,就比你一本暢銷小說還多嗎?」小說家回答說:「沒關係,但我擁有一個他沒有的東西。」他的朋友很驚訝地問道:「怎麼可能?有什麼東西是你有、那個富翁卻沒有的?」小說家淡淡地說了一個字:「夠了(enough)。」
伯格先生透過這個故事,讓我們去思考:自己究竟是在追尋世俗定義的更多、更好、更稀有的價值?還是一個真正能夠自我實現的人生目標?他感嘆自己身邊財經界的許多基金經理人、基金業的老闆,口口聲聲說為了投資人著想,心裏卻是追求金錢和名望。他們的所作所為鮮少為了投資人在著想,更多的是將龐大的利益放進自己的口袋裡面。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剛好碰到兩年多前 Kobo 電子書在台灣推廣,只要購書滿額就可以參加 2000 元購書金的抽獎。沒想到我竟然抽中了,我內心問到:「為什麼這個獎項會落我身上?有很多人可能更需要買書,可能比我還更需要吧?」我認為能夠幸運中獎,並不是理所當然,而這個好運是有原因的。我已經「夠了」,是不是該把這樣的幸運分享出來?所以我後來用那筆錢買了好幾本電子書,全都寫成一篇又一篇的讀書筆記分享在部落格上面。
談到幸運,我在工作上面無比幸運。我回顧自己在工作上面的經歷,順利錄取、快速升遷、身邊充滿神隊友、總是遇到好老闆、大公司體質好、待遇也好、累積起理想的財務狀態。加上有機會跟著許多大老闆開會、學習、參加培訓,擁有一顆愈來愈擅長吸收跟轉化知識的頭腦。
另一個幸運,是遇到我的伴侶。我女友是一個特別的人。她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非常少,我們兩個人過得很簡樸。她在公司裡經營社團,是個很厲害的社長。腦袋裡也有滿滿的想法,常常意見跟我相反,還能指出我的盲點。大家以為我喜歡說書,好像很有常識似的,但我在她眼裡是一個很缺乏常識的人,還經常犯蠢。
一直以來,她支持我的斜槓生活,當我花費下班時間和假日的時間在閱讀、寫作、經營社群的時候,她不會打擾我,也總是在旁邊看她自己的小說、做自己的事情。當我談到要離職,她也幫我思考了各種對策和以後的計畫,支持我做出的決定。頻率對得上,是難得的緣分;溝通聊得來,是兩個人的磨合。能夠遇到她,是我的幸運。
我時常會在內心提醒自己:「不要只盯著那些你『還沒有』的東西,看看那些你『已經擁有』的東西,你會知道自己是非常幸運的人。 」我深知,我得到的這些好運不是理所當然,我擁有的已經很多,分享出來的卻太少。比上永遠不足,比下永遠「夠了」。
如同印度聖雄甘地(Gandhi)曾經說過:「成為你想在世界上看到的改變。」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熱情幫忙的人、開拓心胸的人、樂於貢獻的人,你就往那個方向前進,成為那樣的人。我決定把最有限的「時間」用來「分享」我所有的幸運,善用手邊擁有的資源,打造出心目中的願景,達成我期待看到的改變。
Photo by Ansgar Scheffold on Unsplash
我接下來要做什麼?
我最喜歡的書《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曾經分享過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生,他說了這麼一段直擊我心靈深處的話:「創業家的心態,運動員的身體,藝術家的靈魂。」這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 創業家的心態:對事業負起全責的態度、發揮創造力、展現十足韌性、主動創造和傳遞價值,透過系統化的機制獲取價值,打造一個可以生生不息運作下去的事業體。
- 運動員的身體:持續培養運動習慣,把健康當成首要之事,不再屈就於臨時、急迫、不得已的事項。能夠在自己想要的時間,跟喜歡的人,做喜歡的運動,養成健康的身體。
- 藝術家的靈魂:自由地去創造、設計、體驗一切美好的事情。中、小學曾經就讀美術班的我,喜歡創造有美感的事物(例如把網站打造得很賞心悅目)。藝術,總是令我充滿期待。
離職之後,我會繼續做著我喜歡的事情(部落格 閱讀前哨站、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 、說書),還可以全心投入直接幫助別人的事情(製作線上課程),還會嘗試許多舒適圈之外的事情(寫本書、訪談別人、YouTube)。
許多親友和同事曾經問過我:「那你接下來要做什麼?」我通常只能回答很表面的答案,因為內心的我深知:「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只要是對人有幫助的,是讓我感到開心的。」我只要持續實踐自己的理想生活,同時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更多人實踐他們的理想生活,就很夠了。
做出這個抉擇的過程,其背後的心境轉變是我始料未及,整個思考脈絡的解放,可以用這一句話來總結:「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大腦。走不出自己的觀念,到哪裡都是囚徒。」我走出了自己腦袋的牢房,擁抱了心中的價值觀,最後做出了離職的決定。不求完美,只求無憾。
作者簡介_Waki 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是一位嗜書成癡的愛書人,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本文獲Waki 瓦基授權轉載,原文:瓦基選擇從台積電離職的五個原因、接下來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