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之一的帕塔普蒂安,成長過程是在黎巴嫩內戰中度過的。18歲,他逃離了家鄉,才終於在美國的實驗室裡,一步步展開他未曾想過的科學人生。
戰爭往事在他的回憶裡流淌。1975年,黎巴嫩內戰開打時,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還只是個8歲的孩子。尚未成年的他,早已習慣硝煙四起的街道,直愣愣看著自己出生、成長的「戰爭之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日日遭炮火摧殘,活下來已是幸運,又該如何想像自己能有哪種未來?
多年過去,耳邊不聞炮聲了,現在54歲的帕塔普蒂安,已逃離戰火肆虐的家鄉30多年,他在美國重新扎根,打造了自由的學術人生。10月4日這天,他登上了學術界最榮耀的殿堂,以「發現溫度和觸覺的受體」為由,他與朱里雅斯(David Julius)共同奪得2021年的諾貝爾生醫獎。
得獎後,帕塔普蒂安發表感言:「不僅僅是這一天讓我無法想像⋯⋯,過去的我,也無法想像自己能夠仰賴『科學』生活。」
4歲時,帕塔普蒂安(左)與哥哥、姊姊在黎巴嫩貝魯特合影,此處位於地中海東岸。(圖/The Kavli Foundation提供)
逃離故鄉黎巴嫩戰火
展開自由、瘋狂又歡樂的研究生涯
帕塔普蒂安出生於遭遇種族滅絕的亞美尼亞血統家庭,在飽受戰爭蹂躪的黎巴嫩長大,18歲時逃離家鄉到美國洛杉磯。母親是小學教師、校長,父親則是一名作家兼會計師。
對他而言,成長絕對是充滿著荊棘的道路,但在戰火中,依然有個避風港讓他能暫時忘卻生死。他中學時期很喜歡到一個體育俱樂部打籃球,即使他的個頭不高,也打得不好。
還有一個避風港,是他短暫就讀一年的貝魯特美國大學,當年主修化學的他,目標成為醫師。只是,快樂而充實的青春,殘酷地被內戰攪亂,帕塔普蒂安回憶,「當時,內戰衝突繼續升級,在一個致命而可怕的早晨,我被武裝分子帶走,並且關押。」他的兒時好友曾在訪談中表示,不少學校教授和他們的許多朋友也都曾被綁架,甚至慘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