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在二○一八年二月於澳洲出版。作者克萊夫.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回憶,在書稿終於可以送印之前,有三家出版商先是讓他碰了軟釘子,他們拒絕出版的理由都一樣,「擔心遭到北京報復」。
漢密爾頓的這本《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詳述澳洲政治、文化、經濟受到中國滲透的過程,這些內容如今已經是澳洲主流,但在出版當時,確實還是社會裡的「少數聲音」。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二○一七年澳洲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率僅有三二%,這是歷史低點。
三年後的二○二○年,同樣的調查,澳洲人對中國抱持負面態度的比率多了將近五十個百分點,來到八一%。在漢密爾頓看來,一本書,只是引發社會對更多相關問題的追索與討論,這些過程的累積,才是澳洲如今能夠堅定抗中的基礎。
追索了什麼?在一趟凝聚共識、選擇路線的過程中,有哪些必要的釐清?回顧過程,漢密爾頓首先提到:「媒體的追查與報導,改變了公眾輿論。」
第一課》 從滲透中覺醒 認清入侵事實
一七年六月,澳洲廣播公司與當地另一家媒體Fairfax Media聯合製播的節目《權力與影響:中國共產黨如何滲透澳洲》,節目中,他們追溯了許多澳洲政商要角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漢密爾頓解讀,「那段時間,澳洲人民透過報導看見許多事實,如中國商人向澳洲政黨捐款,以及某些政客如何對中共奉承。」
鮮明的案例,是前澳洲總理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在一七年底宣布提出《反外國勢力干預法》、《外國影響力透明化法》草案,當時滕博爾公開解釋提出法案的原因,就是看到了「令人不安的、關於中國影響力的報導」。
當社會認知到「澳洲主權正受到中國入侵」的真實性,下一個十分寫實的問題是「如何取捨」,或者用更具體的提問法,「澳洲的主權價值,值多少?」漢密爾頓提出這個大哉問。
第二課》 為維護主權 願付出經濟代價
主權的價值難以衡量,但自從二○二○年五月,中國對澳洲祭出各項貿易制裁後,漢密爾頓卻看到了「澳洲人願意為了主權而犧牲的經濟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