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一九九一年創業算起,迄今正好滿三十年,其間完成許多重磅級國際建案,也獲獎無數,躋身一線建築師之林。
劉培森於八月十九日與九月一日,兩度接受《典藏》團隊訪問,細數事業經,其中,他最急於表達的是,台灣經歷數十年的勵精圖治,各行各業表現不俗,尤其建築師視野,執業水準已朝向精緻化、專業化,完全上得了國際舞台,大家不要再妄自菲薄,迷失在國際名牌與天團中。
今年六十五歲的劉培森,擁有法國巴黎國立建築學院博士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學位,台北復興國小一畢業,就在不同國家受教育,對國際化毫不陌生。尤其把觸角延伸到真槍實彈的國際競標平台後,現實世界的冷暖,讓他感受深刻。
征戰海內外 他要為台灣建築師找舞台
「台灣建築師水準真的不差,只是欠缺機會、欠缺國際舞台而已!」劉培森語重心長。
細數他執業三十年來的拚搏,剔除私人委託案件,若以參加國際重大競標作為統計,他參加過的三十件國際競標案中,第一名達十六件,包括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台北巨蛋體育館暨周邊附屬商業設施、高雄市現代化綜合體育館BOT案、桃園巨蛋、苗栗客家文化中心、高雄巿立圖書館總館、南京市中國科舉博物館、台南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遠東通訊數位園區TPKE大樓。這樣的成果,在國內建築業界並不多見,劉培森證明三件事:
第一,他以具體行動,擺脫關係哲學,用參與國際競標的高度,證明他的專業能力,沒有「駙馬爺」身分,依舊過關斬將,連戰連勝。
第二,在這三十年的建築競標中,台灣建築師並不怯戰,但顯然國際競標成功機會偏低,部分原因來自大環境的偏差,尤其卡在主辦單位對國際名牌的迷思,成為非戰之罪。
第三,為了迎接日新月異的建築新科技、新語彙挑戰,台灣建築師慎選競爭策略,學習更多合縱連橫,跨國、跨域、跨界合作技巧,才能增強競賽力。
如今,劉培森坐擁八百坪辦公基地,引領一五○名建築夥伴,以導演李安為師,上演競合策略。他解釋,李安手上永遠握住最關鍵的導演大槌,廣納頂尖國際人才,包括國際一線演員、攝影師、燈光師、劇本名家,合力為好萊塢拍出許多擲地有聲的得獎好片。這種結合國際精英,合縱連橫,留下完美紀錄,同時把拍攝機會拉回台灣,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兵快速成長,增強國際競爭力。電影如此,建築國際爭戰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劉培森認為,這一代台灣建築師的優秀表現,一定會被看到,像姚仁喜、簡學義、蘇喻哲、蔡元良……,他逐一點名,靜待風起緣聚。
劉培森從小數理強,又愛畫畫,早早鎖定以建築為志業,從未動過改行的念頭。追憶在法國巴黎建築學院念書時,來了一位土木工程學系的轉學生,當時巴黎的社會,工程師的收入與社會地位遠比建築師高。劉培森好奇問他,何必降格以求?對方堅定回答,「人生大事,專業選擇,哪裡只為錢?而是工作樂趣與人生價值。」劉培森心有戚戚,自此引為座右銘。
華人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王大閎都活過一百歲,劉培森解讀建築師長壽的祕訣,在於構思繪圖必須手腦並用,加上雙腳勤跑現場,長期磨練出的行動力,讓建築師活得更健康。
至於會不會在海外設據點,劉培森說,他一定根留台灣,縱使參加國際競標,在海外接案,也會把案子交回國內,讓國內團隊參與,才能加速培養後進。

高雄世運主場館:一體成型的螺旋式連續結構體,展現運動建築優美的律動感。(圖/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高雄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外觀以起伏的波浪曲面屋頂形塑而成,反映港都的水岸意象。(圖/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大巨蛋」爭議多 他為市民利益發聲
台北大巨蛋即將在年底完工,市容觀瞻與逃生安全,依舊是社會議題。劉培森對於大巨蛋,淡淡地說,站在市民利益,這麼重要的大型公共建設,不應該開放BOT。他認為,應該讓大巨蛋與周邊的商業開發脫鉤,大巨蛋周邊的商業空間價值超過五百億元,如果市政府以一百億元權利金,開放民間認養,其中八十億元用以興建大巨蛋,二十億元成立基金,委託專業管理,市民可因此獲得最高利益。
而備受矚目的公共建築大案——北美館擴建案,總工程造價近五十三億元,即將由北市府於明年元月上網公告,在目前營建界缺工、成本節節攀升的情況下,能否順利標出,引發廣泛關注。
劉培森是高雄美術館「內惟藝術中心」興建者,這將是南台灣「高雄大美術館計畫」最後一塊拼圖;而台中城市文化館「綠美圖」標案,則由劉培森與日本SANAA建築事務所(妹島和世及西澤立衛成立)聯手打造。
更令人矚目的是,即將上路的「北美館新館建築與藝術園區」,劉培森將在國際競標中全力以赴,志在必得,讓延宕二十五年的「大台北美術館計畫」美夢成真,其中地下化美術館的特殊規畫,納入並保留花博公園的公園綠地,維護市民利益的極大化。從南到北的美術館計畫,逐一被劉培森團隊賦予二十一世紀當代美術館的嶄新精神與未來風貌,一改白盒子傳統美術聖殿的迷思,將賦予台灣「第二次美術館革命」新面貌,以及創新建築的時代使命。
回首前塵,幾度夕陽紅,劉培森及時掌握「聽媽媽的話」最後三年的機會,讓自己在反哺慈母恩、孝順敬親路上不留遺憾。他從「駙馬爺」、「御用建築師」到「國際建築競標高手」,如今一心所繫,皆是挾著與國際名牌及建築天團平起平坐的霸氣,回饋homeland,為台灣寫下建築美學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