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本是做觀察和研究的時候抽取的部分資料,對於決策有很重要的作用。正是樣本規模的改變,導致了決策思維的改變。找到足夠多的檢索結果,有可能會完全改變對事物的判斷。
十七世紀人們在澳洲發現黑天鵝之前,所有人都認為世界上並不存在黑色的天鵝。但後來發現黑天鵝,打破了人們的觀點。黑天鵝的發現提醒人們:「使用歸納法認識這個世界是有邊界的,歸納法依賴於各種不同的樣本,你不可能指望一次找齊所有樣本,這在時空中的分布有可能是不均勻的,因此用歸納法總結出來的規律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有可能並不可靠。」
長輩總是覺得已經成年的孩子應該找個「穩定」的工作。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體制內的工作最穩定,最不容易失業,也最體面。這是用歸納法總結出來的一套邏輯,在過去的確行之有效。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年輕人逐漸發現在大城市,體制內的工作並不是最風光的,只要有能力就不容易失業。長輩們的經驗只適用於某時、某地,並不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所以說,時間是最大變數,隨著時間的增加,樣本的數量會逐漸增多,新的情況有可能會讓已有的經驗失效。
對已經存在的事物而言,我們要在夠大的規模中考慮樣本的數量。對於尚未發生、未來即將存在的事物,對樣本數量的考慮,會影響我們做事時的心態。夠多的樣本,意味掌握夠高的機率,只要一件事很可能會發生,那它就一定會發生。把這個法則運用到工作中,就是凡事只要策略對了,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所以不要去在意暫時的失敗。
《快思慢想》中講過一道測試題。如果一個硬幣拋下來是正面的話,算你贏二百塊錢;反面的話呢,算你輸一百塊錢,輸和贏的可能性都是五○%。如果這個賭局只有一次,很多人都會選擇賭一把,輸一百塊錢也無所謂。但如果告訴他們要賭一百次,很多人就會拒絕,覺得把一個賭局重複一百次,實在太瘋狂了。萬一,一輸再輸怎麼辦?
和很多人想像的恰好相反,拋一百次之後,贏的可能性是趨近於百分百。第一次贏的機率是五○%,第二次的時候就是七五%,因為有四種可能性構成的三種情況:一是兩次可能都是正面,那麼你就贏了四百元;第二種情況就是一正一反,或一反一正你就贏了一百元;第三種情況是兩次反面,輸二百元。所以贏的機率是七五%,只有二五%的機率會輸。所以拋的次數越多,其實贏的機率越大。這個賭局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要過於注重一時一地一事的成敗得失。
我們曾經想把一個產品作為獨家賣給一個通路,但當時這個通路的負責人認為市面上已經存在這個產品的同類產品,所以一開始不願意和我們簽約。當時我認定這個產品的品質高於市場競品,也滿足了受眾的需求,未來的預期銷量一定不錯。
幾個月之後,果然這個產品開始熱銷。不僅在其他通路賣得很好,曾經希望以獨家形式合作的通路,反過來找我們分銷這個產品,結果也成了他們的熱銷品。如果我們因為受到了那家通路的拒絕,放棄了這項產品,就會失去這一大筆利潤。對於我們的整個產品線來說,這個邏輯仍舊成立。堅持內容為王這個基本價值邏輯,可以讓我們在具體的決策中不困於一時得失,減少很多徘徊和猶豫產生的麻煩。
也許我們開發的課程有些暫時沒有被受眾發現,但只要市場上需求存在,總體上來說,產品邏輯正確且優於市面上大多數課程,賣不賣只是時間問題。也許這款產品不賣,下一款產品就賣了。
再說一個反面的例子。一個中階管理者因為打算做一年就離職,所以他沒有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帶著大家急功近利地做出成果,不顧企業的聲譽,把產品賣給不需要的人,短期業績是很漂亮,但最後不僅得罪了顧客,還耗盡了整個團隊的熱情。到後面,團隊疲乏不說,對個人的長期聲譽和企業的長期利益都有所影響。然而,在這個更壞的結果出現之前,事情表面上看確實是變好了。
考慮未來發展的時候,一定要儘量把時間線中的樣本考慮得全面一些。人的一生並不是做了什麼,就能馬上得到什麼。因為要先付出,才能等待回報的到來。好的人生應該是拋物線,不斷從一個高峰躍到另一個更高峰。你不從一座高峰走下去,要怎麼才能爬上另一座高峰呢?
前兩年我從前東家離開之前,老闆跟我說要給我很多股份,現在這些股份已經價值上千萬,我有朋友就會問我:「當年你離開,不是等於丟了一大筆錢嗎?難道不覺得遺憾嗎?」
我跟我朋友說,我一點都不覺得遺憾。當一個確定性的東西擺在我的面前,我能想像到在未來五年的時間裡,我的生活大致就是這樣的了,我失去了更多的選擇,被鎖死在那裡,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想要學會某個東西,道理也是如此。雖說最好在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時間裡面盡可能搜集全面的樣本,不過人的生命有限,實際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窮盡所有的樣本,所以學習要學其神,不要只學其形。
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的時候,先是要他記住每一招、每一式,接著要他把這些招式全部忘掉,忘得越乾淨越好。齊白石老先生曾經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西方文學理論家哈洛.卜倫(Haroid Bloom)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這本書講的是為了擺脫前輩文學創作者的影響,西方的作家進行了很多艱苦的探索和努力。
學習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努力掌握最基本的規律,才能比別人多看半步。人們永遠會高估自己一年之內取得的成就,低估自己十年之後創造的可能。一個不被短期得失蒙蔽的人,心態上更容易堅持,可以走得更遠。
所以,不管是從人生的角度,還是從做事情的角度,如果你開始動手搜尋了,就要盡可能在最長的時間和最大的空間裡,搜集最多的樣本。否則的話,有可能會被研究帶離軌道。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精準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