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八五年五月二日,巴斯德為一名男子注射狂犬病疫苗,這是世界第一次使用「人造疫苗」。
他研究病菌,不僅改變農業,更因不怕犯錯精神,改變人類世界。
成功前的一步是什麼?是失敗。
一八八五年五月二日,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實驗室接獲通報,一名男子出現狂犬病症狀。他衝到醫院為男子注射疫苗,這是世界第一次使用「人造疫苗」,他會成功嗎?
一八二二年,巴斯德出生在法國的皮革商家庭,他想當畫家,但爸爸要他長大當中學老師。他考師範學院,通過文科考試,理科落榜。準備重考時,在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旁聽,迷上有機化學先驅杜馬(Jean-Baptiste André Dumas)的課,他開始想當名化學家。
二十一歲,考上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三年後考到教師資格,但他留在化學家巴拉爾(Antoine Balard)的實驗室,進行結晶體實驗,後來跟隨物理學家必歐(Jean-Baptiste Biot)做光線折射實驗。兩項訓練結合,他發現「旋光性」,光照射晶體時,會隨晶體形狀改變方向,說明晶體可能是不對稱立體結構,靠這項發現,二十五歲拿到博士。
提出細菌致病說救法國農業
一八五六年,甜菜酒工廠老闆請他解決酒酸臭問題,科學家認為酒裡的戊醇由糖而來,他發現糖與戊醇的旋光性不同,戊醇由酵母而來,發酵是生物過程,酵母是生命。
他主張「微生物存在空氣中,靠自己生成,生命來自生命」,推翻主流學說「生命是從非生命產生,腐木或肉自然會生蟲」的「自然發生說」。一八五九年,他設計「鵝頸瓶實驗」,排除空氣中的微生物和灰塵,沸騰肉汁後靜置,證明沒接觸微生物,肉汁就不會腐敗,建立「細菌致病說」。他的「巴氏殺菌法」靠低溫加熱,消滅造成酒酸臭的乳酸菌,造福酒、醋、牛奶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