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我不能,我不想」的人,我總是建議:「一個人無法使公司發生轉變, 但你可以在公司裡找兩、三個有類似想法的人一起行動。」 於是,這會形成一股力量。在聖經裡有「酵母」這個比喻。
《馬太福音》中記載:「天國好比麵酵,有個婦人拿來放在四十公升的麵團裡,最後使整個麵團都發起來。」無論如何,我都應該抱有這樣的希望:「我們就是一匙酵母,但只要採取行動、混入麵粉中,就有機會使麵糰發酵,變成可口的麵包。如果只是留在罐子裡,那麼有一天酵母也會失去效力。」只有抱持這個希望,我才能在自己的部門裡創造另一種氣氛。但是,這樣的努力還是有其限制,必須設下「停損點」。當全部的方法都不再行得通,我認為無法再待下去時,就必須做個了斷。當然,對某些人而言,要這樣做並非如此簡單,尤其是那些已經超過五十歲的中階領導者,但至少他們應該張大眼睛留意,看看自己是否能在公司裡發揮像酵母般的作用,或者有別的公司更能讓他們實現想法。即使進入中年,還是有轉變的機會。
這時,我們就需要信心了。最上層的那位老闆真的只是一位蠻橫專斷,眼中只有錢的人?還是在他內心還潛藏另一種渴望?我能在這一點上信任他嗎?我敢跟他談這件事嗎?但並不是用對抗的態度頂撞,而是用相信的態度跟他對話,並在談話中反映出他的話對我有什麼影響,我對這些話有什麼感覺。我敢信任他會明白我的用意嗎?我認為,這類對話的成功關鍵在於帶著什麼樣的態度去跟老闆說話。我心裡的想法是「這傢伙已經沒救了,根本無法跟他一起工作」;或者我心裡還抱著希望─他有一個良善的核心,基本上他也只是想達到最好的結果?無論如何,我都不能停留在受害者角色裡,這對我有害無益。如果停留在受害者角色裡,就會散發出一股負面能量,擴散到自身和周圍環境。所以我必須遠離受害者角色,並變得主動。雖然我會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裡,但還是應該採取行動,去做一些事。與其怨天尤人、憤世嫉俗、抑鬱而終(標準受害者模式),不如想個聰明方法,放手一搏。
如同前面所說,在陷入危機時,最好去找志同道合的人。可是,為什麼有些人在陷入危機時會被擊垮,另一些人卻能從中成長?我總是這麼說,危機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們放下對自己的錯誤想像,對自己生命的錯誤圖像。如果我們願意打破這些想法,就不會被命運擊倒,反而可以打開眼界去接受各種新的可能性。可以問自己:我到底真正是誰?我有哪些可能選擇?我身上隱藏哪些能力?我有哪些解決方法可用?但為了找到這些答案,必須先放下舊的自我認知,放下認為自己堅不可摧這種想法,必須接受自己也是一個會陷入危機的人。當努力去發現隱藏在這強人背後那個原來的自己時,我們才能成長。於是,危機就是一個認識真實自己,並放下舊有自我想像的機會。然而,有些人卻太過拘泥於舊有的自我認知與形象,以致無法打破窠臼,破殼重生。
那些陷入危機並來參加課程的領導者,首要目的是想尋求協助:我可以在什麼地方著手改變?我可以在什麼事上認識自己?他們的重心已經不是賺錢,而是重新找回生命路徑。
當這些人談到危機時,通常也不僅止於經營問題,而是包括整個生命的挑戰,以及公司內外的人際關係。有時候是破裂的關係,有時候則只是有警訊的關係。舉個例子,如果公司裡一位朋友,一位志同道合的人,離開公司去創業,這就會影響雙方的友誼與信任。另一些人則有各種家庭問題,因為他們太過專注於工作而忽略家庭。或者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達到極限,他們原本一直很喜歡,也很認真工作,但突然間卻發覺這一切不再有意義。他們無法再推動任何事,因為公司的結構已經改變了。這些來自外界的改變,經常是造成最大問題的因素。
抱著看戲心情面對無理上司
對於那些一再被上司傷害的人,我會給他這個建議:「抱著看戲心情上班,看看上司在演哪齣,但不要跟著演。就讓他唱獨角戲,不要讓上司把角色硬套到你身上。」這是一種很好的保護。所以,上司對我大吼時,我不跟著他演這齣戲,只是看他在演什麼,然後冷靜回應。常常這位上司會覺得繼續演下去很無聊,於是就不演了。只有別人也跟著演對手戲時,這齣戲才能繼續。如果我不進入受害情境,堅守自己的內心時,我就能守護自己,然後輕鬆旁觀。
於是,我就不會受傷。因為要使人受傷(心理上)總是需要兩個人:一個傷害別人的人,和一個讓自己受傷的人。如果我不讓自己受傷,另一個人的戲很快就演不下去,不得不停下。
那些必須面對新上司的領導者們應該問自己:「為什麼這個人,這位上司會這樣?」如果上司一直想矮化員工,一直高舉他們的權威,這是一個訊號,表示他們有自卑情結。可是我不能把上司貼上自卑情結標籤並就此把他定型,而是應該問自己:他的正面特質是什麼?我在哪些事上可以感受到對方也有正面特質?如果上司信任我的話,也許他也會有不一樣的行為?如果我太過保護自己,我很容易就會放棄,並對自己說,我已經對他沒辦法了,這是他的問題,可是在我看來這太被動。我一直都抱有這樣的希望:對方身上一定還有一些特質,是我從外在行為上看不到的,他同樣希望自己被愛,也想獲得肯定。如果我在他身上看到這好的一面並將它引導出來,他很可能也會有所轉變。對我而言,重要的是抱持希望與對方相遇。使徒保羅說:「我們所盼望的,是我們看不見的。」我盼望對方有一個良善的核心,即使我目前還沒看出來。若不抱持希望,關係就會僵化。德文裡有句話說:「希望是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意思時:沒有希望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僵化。
我如何才能訓練自己保持一段距離,讓自己與事情解離,從外部去看事情?這類行為一點都不容易,因為我們大多時候很快就讓自己被扯進戲裡。只要一句話,就馬上跳到戲裡,儘管並不願意這麼做。什麼樣的技巧可以讓我們不要受到牽連,讓我們彷彿處於高處鳥瞰事情發展?並且能夠說:「好吧,我現在從外面看這場馬戲表演。」
默想是一種很棒的訓練心靈方法,可是如果我正在談話當中,就無法使用了。即便如此,堅守自己的內心還是一件很好的事。這時候,我們的雙手就可以幫上忙。可以將雙手放在腹部,並用心去感受。我感受到自己,我與自己站在一起,不隨對方的刺激起舞。在這一刻,我不讓內心對外投降,而是堅守著自己。
此外,我也喜歡給人們另一個建議,也就是耶穌的一句話:「祝福那些詛咒你的人。」在我的課裡,我總是讓學員做這個練習:內心默想一個傷害我們很深的人,然後祝福那個人,而且要三分鐘之久。於是,這份祝福會從我這裡流向對方。有一次,有位女士說:「我不可能做到,對方對我造成的傷害太深刻了。」我的回答是:「妳不必預想自己是否做得到,但可以先試試。」她嘗試了,並發現:「的確,祝福對我而言就像一面保護盾,我覺得我獲得力量,我不再是個可憐兮兮、難過得無法動彈的受害者。」
祝福並不是要我們不設防,好讓對方能對我們造成更多傷害。事實上祝福是一面保護盾,讓我們能夠遠離受害者角色。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受害者角色裡,就會這麼想:「那個壞人把我傷得這麼深,害我現在得一直低聲下氣,以閃躲更多傷害。」受害者身分反而提供對方繼續打擊自己的機會。然而藉著祝福,我們讓自己抬頭挺胸,並將一股活躍的能量送到對方身上。我們的能量隨著我們專注的方向流動,於是,這個動作會使我們隔天與對方相遇時變得不一樣。對我而言,對方不只是個混蛋,還同時是個蒙受祝福的人。如果我以這種態度與他相遇,也許就會發生一些不一樣的事。
當在談話中感受到對方不好相處,一直嘗試傷害自己或以不公平方式對待自己時,我們可以默默對自己說:「願上主祝福這個人。」在祝福當中,我們會接觸到自身那活躍的能量,於是,我們不再陷在受害者角色裡。也許,祝福幫助我們以充滿希望的眼光去看待對方,並看到這是一個有需求的人,一個渴望肯定和愛的人。這也可以緩解與對方之間的緊張與對立關係,然後引發一些正面回應。
【作者簡介】
◎博多.楊森 Bodo Janssen
掀起歐洲職場革新浪潮,二代接班的典範人物。《哈佛商業經理人》讚譽:德國企管界最重要的轉變!
◎古倫博士Dr. Anselm Grün
歐洲政商學界的精神導師,以僕人領導的智慧轉變了德國的企業文化。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