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意義的事情累積起來就會變得有意義
我不打算對他如此說教。
我會用行動告訴他,聽前輩自吹自擂,對前輩而言可是很有意義的。
身為一名上班族,即使約後輩喝酒被拒絕,也不會每次都放在心上。因為在上班族的生活當中,被拒絕是家常便飯,而且拒絕的理由通常都有固定模式,譬如「阿嬤過世了」「今天肚子痛」「已經安排其他事情,無法參加」等,所以大多數理由也不會在腦中留下印象。人類不會記得無聊或沒興趣的事情。不然你想想,有多少歷史年號或數學公式被拋到記憶的彼方呢?後來我發現,這些拒絕的理由經過分析後,都可以歸結為「因為有其他事情,所以無法參加」的固定模式,這不禁讓我感到索然無味。被拒絕的人多半也不會深究,但心知肚明對方就是在找藉口開脫。其實,稍微多花點心思,增加一點變化,或許會給上司、前輩更好的印象吧?
極少數的勇者會直接說「我不想去」。一直都用這種方式說話的人,想必會招致反感,我猜他應該是活得不耐煩了,而被以這樣的方式拒絕,多數人或許也會大吃一驚,覺得「有必要這樣嗎?」不過,撇開這點不談,「不想去」這個理由背後是優先考量拒絕者的情緒,而非喝酒聚餐的行為,就這點來看,和「阿嬤過世」是相同模式。至於「我對你沒什麼好感,所以不想去」則是「我不想去」的向下兼容模式,雖然這樣的理由有點像在引戰,但同樣也是優先考量自身情緒。更進一步來看,「我對你沒有好感」則展現出挑釁的態度,因此將衍生出喝酒聚會之外的棘手問題,等待的將是調職、降級、減薪等迫使你逐漸淡出職場的黑暗未來。一般人應該很難接受這種拒絕理由,但是我卻買單,因為我自己在拒絕上司邀約時便經常使用,我不知道說過幾次「我為什麼要和比芹菜更討厭的你一起去喝酒呢?」
被拒絕的一方,也有固定的回答模式。大致可分成三種:裝沒事回答一句「好喔」就敷衍過去;或是用「下次再約你」提供下一次機會,展現寬宏大量;以及用「下次不找你了喔」這種可以解釋成真心話,也可以解釋成開玩笑的威脅,對後輩施加沉重的精神壓力,動搖其心志,藉此展現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不追究拒絕理由的真假,是大人的默契。不過當對方的父親在這個月倒下第三次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吐槽:「抓你去測謊喔,渾蛋!」
前幾天,我約其它部門的年輕職員去喝酒,因為他最近看起來像喪屍般臉色發青,我只是希望讓他放鬆一下。所以,如果他用「阿嬤過世」「肚子不太舒服」等優先考慮自己的理由拒絕,我也只打算回答:「這樣啊,沒關係,下次吧!」用例行回應結束這一回合,但是他拒絕的理由卻超乎我的預期。
「抱歉,我沒辦法去。」
「沒關係,你有其他事嗎?」
「我不會因為有事就拒絕。」
「那是為什麼呢?」
「我可以說嗎?」
「你話都說到一半了,不說完我反而會更在意,就告訴我吧!」
「因為沒有意義,所以我不會去。」
「蛤?」
「沒有意義」這句話帶來極大衝擊。被疼愛的後輩拒絕雖然不太舒服,不過還屬於可容忍的範圍,睡個覺起來就會忘記。但是,把「沒有意義」當成拒絕理由,後座力卻極強,原因在於下列兩點。
首先,他在拒絕的時候,並沒有把自己的情緒視為最優先的理由,他的理由是與前輩喝酒聚會這件事情本身沒有意義。其次,他竟然幻想從這樣的聚會當中尋求意義。
我問:「你所謂的意義是什麼?是指好處或恩惠嗎?」結果後輩丟下一句曖昧的「不是,是更深刻的東西」就逃跑了。意義是什麼?不,是更深刻的東西──聽起來就像彆腳的問禪。我帶著彷彿懸著一塊大石頭般的煩悶心情前往居酒屋,途中竟碰巧看到那位後輩走進附近小鋼珠店的身影,讓我更加煩惱。他的行動明確顯示,打小鋼珠比和我喝酒更重要。換句話說,玩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小鋼珠機台,比和身為前輩的我把酒言歡更有意義、更深刻、更加神聖不可侵犯。的確,我不是他的直屬上司,不管再怎麼討好我,也不會從我的嘴裡汩汩湧出錢幣。反之,只要運氣好中大獎,打小鋼珠也能賺到錢。
這不就相當於在對我說「你比小鋼珠更不如,是爐渣」嗎?小鋼珠是賭博,我沒有要否定賭博的意思,但對賭博沒什麼好印象也是事實。而我的排序,竟然在沒什麼好印象的賭博之下。我四十五年來的人生與存在,幾乎就像是遭到否定。當然,我可以追上去叫住他。與其事後再來寫這種小家子氣的文章,我當時應該追上去拍他的肩膀說:「既然有時間打小鋼珠,不如陪我喝一杯吧!」但另一方面,我也對神發誓,如果他當著我的面說「和你喝酒比打小鋼珠更浪費時間」,我的精神也承受不住。阿門。
被明確指出「你不如小鋼珠」是件難受的事情。如果指出這點的是自己關心的人、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那就更加難受。人活在世界上,有時候就會遇到這種屈辱。
「我不想和你喝酒,因為沒有意義」這句話的衝擊之所以如此大,還可以歸結到「原來世界上存在著有意義的酒聚」這點。他把世界上存在著有意義的酒聚視為前提,將意義的有無當成判斷參加與否的標準。我卻認為喝酒本來就沒什麼意義,而且沒有意義也無所謂,喝酒本來就是在打發時間。就我來看,在沒有意義的場合尋求和某人喝酒的意義,反而像哥倫布的雞蛋變成電子雞一樣不合理。
舉例來說,和公司以外的外部人力合作時,只要在工作進行當中隨時保持聯絡,就算沒有每天當面溝通也不會發生大問題,畢竟透過網路就能傳送檔案。如果有需要,即使不直接見面也能相互討論。但是與團隊挑戰新事物時,最好團隊成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起喝酒就是個加深交情的好方法。從工作以外的場所展開對話,即可獲得在工作往來中絕對得不到的資訊,包括興趣、成長背景等,例如這樣的對話:
「咦,你的手帕圖案是米奇嗎?」
「我在迪士尼樂園買的。」
「我也是米奇的粉絲,還買了迪士尼樂園的年票呢!」
「哇!」
透過酒後閒聊,就能發現「對方明明是個大叔,卻是米奇的粉絲」。這些資訊可能會成為工作的切入點,也可能成為讓工作更順利推動的催化劑。當然,知道工作夥伴的興趣、成長背景,也不保證能夠直接對工作帶來幫助,就這個層面來看,喝酒也可說是毫無意義的活動。
不過,放眼四周,這種想法似乎已是老古板。現代人就連喝酒聚會也要講求意義,尤其年經人大多如此。電視等媒體採訪上,經常看到年輕人表示「喝酒聚會沒什麼意義」「參加公司聚餐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嗎?會給加班費嗎?」這些發言所提到的意義與價值,指的是「直接的利益」「立刻發揮效果」,也就是能否在短期內達成結果。但就我而言,我覺得他們所有行動都過度追求直接、立即的效果與成績。的確,與工作上往來的人喝酒時所得到的資訊,舉凡對方的興趣、成長背景、偏好的異性類型、最愛的AKB成員、喜歡的鋼彈等,或許無法立刻反映到工作上。但是,這些不知何時會發揮作用的資訊,以及逐漸累積的交情,或許會開啟未曾想像的通道甚至捷徑。
年輕人為什麼會過度追求行動的意義呢?這可能是因為當今社會不允許他們繞遠路吧!舉例來說,假設有不知道的事情,就會被質問「Google 一下就知道了,怎麼不去查?」工具變得太過方便的結果,就是不再寬限年輕人、地位較低的人猶豫的餘裕。為了在不允許迷惘的社會生存下去,必須快速做出成果,至於無法立即帶來結果的行為就被視為沒有意義而捨棄。最先被割捨的就是與上司、前輩、工作上往來的對象聚餐喝酒,以及將來能不能提領都不知道的年金。我希望他們能夠發現,雖然筆直地朝著目標前進是一種生活方式,但彎彎曲曲繞遠路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希望他們能理解,累積無聊的經驗也可能開拓人生,迷惘地繞遠路能讓人生更加寬廣。
幾天後,那位用「沒有意義」拒絕我的年輕職員,再度頂著一張了無生氣的臉孔來上班,於是我再次挑戰:
「雖然完全沒有意義,但要不要一起去喝一杯?」
「你請客的話我就奉陪。」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我最喜歡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