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前夕,勞動部首次表揚模範移工,彰顯他們對台灣社會的貢獻。但得獎者期望政府除了頒獎,也能提供完整的職訓與支持系統,讓外籍人士更無後顧之憂地為這片土地貢獻心力。
4月29日,勞動部舉辦全國模範勞工表揚典禮,代表政府向來自不同產業的56名模範勞工致敬。典禮現場,一襲鮮紅色長袍打扮的越南籍照顧服務員楊氏金鷹(阿鷹),在眾多身著深色西服的受獎者中,格外引人注目。
台灣自1989年起,以「補充勞動力」原則,開放外籍移工,截至2021年3月,有71萬餘名移工在我國境內服務,勞動部在今年的模範勞工表揚儀式中,首度新增「模範移工」組,以感謝他們對台灣社會的貢獻。今年42歲、2013年底來台工作的阿鷹,就是因為在屏東的長照機構,悉心照料近百位銀髮長者深受各界肯定,獲屏東縣政府推薦接受表揚。
「我來台灣屏東工作7年多,大家都把我當家人一樣疼,我心裡想感謝的很多,但是我沒辦法全部講完。」阿鷹接獲獎座當下的感言,似乎已完全融入台灣社會,但她剛踏上這片土地時,其實熬過一段「水土不服」的艱苦日子。
出生在越南福隆省農村的阿鷹,因為家中經濟狀況拮据,小學畢業就開始工作補貼家計。2013年,已婚育有3個小孩的她,從鄰居口中得知台灣有工作機會,當下就決定向仲介貸款4千100萬越南盾(約5萬元新台幣),辦理手續來台擔任看護工,「我不想我的小孩跟我一樣,一輩子務農,所以來台灣工作賺錢,給他們念書。」她說。
但一開始,台灣並不像阿鷹想像的那般美好。
沒醫療專業 語言不通吃苦頭
阿鷹回憶,不具醫療專業的她,抵達台灣後,還來不及接受任何語言與照護訓練,甚至連替長輩翻身、按摩都不會,就直接從機場被載到屏東的一家長照中心,「連換尿布都不會,隔天就開始上線照顧失智及臥床的阿公、阿嬤。」
「我剛來什麼都聽不懂,常常被阿公、阿嬤罵,我只好比手畫腳,猜他們要做什麼。每天下班,都哭著跟當時17歲的女兒視訊說:『我好想回家』。」如今已能用流利的國、台語接受《今周刊》訪談的阿鷹,對於初來乍到的委屈,仍舊記憶猶新。
為了讓自己的工作盡快上軌道,阿鷹每天下班回到宿舍,犧牲休息時間練習語言,將常用的國、台語詞句,製成羅馬拼音筆記背下來,花了8個月,才逐漸能和受她照顧的長輩正常溝通。
2017年,阿鷹任職的第一家長照中心結束營業,她被仲介公司轉調至同樣位於屏東的長生照顧中心服務。當時,長生正仿效日本經驗,推動「自立支援」照護模式,試圖以「零約束」、「零尿布」、「零臥床」的方式,盡可能讓尚未喪失身體機能的長輩恢復自理能力,回到家中生活。
轉換工作單位的阿鷹,必須再次適應新環境。長生照顧中心主任陳玉枝表示,想實踐「自立支援」,必須熟悉每一位長輩的狀況並提供合適的照顧,阿鷹一開始雖然不熟悉這樣的工作模式,但會用心觀察資深同事的一舉一動,例如有些老太太怕麻煩人,想如廁卻不敢開口,阿鷹會記錄老太太每天攝取的水分、三餐及如廁時間,主動協助她在對的時間用輔具上廁所,降低對尿布的依賴。
阿鷹的細心,也曾挽救1條人命。陳玉枝回憶,2018年12月某個早上,1名有心臟病史的阿嬤獨自吃著家人準備的粥,卻不慎噎到;正忙著替其他長輩洗澡的阿鷹,注意到阿嬤表情蒼白、狂冒冷汗,趕緊丟下手邊工作上前協助,檢查發現阿嬤沒有呼吸心跳,又立刻施作心肺復甦術並緊急送醫,驚險地在鬼門關前搶回阿嬤性命。
正因為阿鷹將機構長者當成親人照顧的熱情,讓家屬讚賞不已,使她獲得服務機構與縣府一致推薦,成為模範移工。工作上手後的她,仍記得當初的陣痛期,會主動利用休假時間準備越南料理,替新進的同鄉移工紓解鄉愁,還會幫忙惡補中文,並傳授照護的「撇步」,成為越南看護工眼中的暖心大姊姊。
「身為一名外籍看護工,我認為我們最需要的是職前訓練和心理諮商的管道。」阿鷹以個人切身經驗建議,比起頒獎表揚,提供充分的專業技能培訓與友善的心理諮詢服務,對移工更有實質意義,因為她剛到台灣時,就是因為什麼都不會、又沒人可傾吐,成天以淚洗面,只能透過和故鄉的家人視訊,獲得一點支持力量。
可效法日本 受訓後再分派
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淳淮認為,阿鷹點出了改善台灣移工勞動條件的重點。她建議勞動部,除了讓剛入境的移工觀賞法令宣導影片外,可比照日本作法,讓移工先接受長達6個月的語言訓練及40小時的照護訓練,才分派至機構工作。而為確保移工人力素質與勞動權益,現行的「個別家庭聘雇制度」應逐漸落日,將外籍看護工納入政府長照服務體系下,由政府統一聘用分發。
「台灣已經成為我的第2個家。」阿鷹致詞時,感謝台灣的工作機會,讓她得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但她更希望每一位像她一樣懷抱憧憬來台的移工,都能在政府協助下,獲得更友善的環境,無後顧之憂地追求理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