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未必陽光正面,必須承受批評,我們要設法解釋清楚,透過電影向民眾對話。」
法官鄭昱仁置身司法體制內,以接地氣的對話方式,讓民眾理解法律。
在二○二○年金馬獎捧回三項大獎的電影《親愛的房客》,映後致謝的清單上,有段稍未留意就會錯過的文字:「感謝司法院」。精確來說,劇組感謝的是司法院「司法與社會對話小組」下的「法律戲劇諮詢平台」,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替收養程序、主角被控持有毒品、殺人等重要情節,提供專業意見,讓正確的法律觀念,毫不違和地在這情感細膩糾結的故事中出現。
搭起這座理性與感性連結橋樑的,是現年四十歲的法官鄭昱仁。走進他在司法院的辦公室,首先印入眼簾的,不是一箱箱厚重冰冷的卷宗,而是牆上的「金馬×司法影展」海報與桌曆;展示櫃陳列的不是獎座或感謝狀,而是他一手開發的司法桌遊。
大學蹺課打工 做過直銷、被二一險退學
身高一百八十公分的鄭昱仁,從桌前拿起兩張名片自我介紹,一張是印著天秤的白色司法院制式名片,職稱是「司法院司法行政廳調辦事法官」;另一張則是繪有圓形對話框圖樣的鮮紅色小卡,身分是「司法與社會對話小組團長」。
「法官是持有權柄的人,但司法未必永遠陽光正面,也必須承受批評。如果批評來自誤會,我們要設法解釋清楚,透過電影等媒介向民眾對話。」鄭昱仁說明自己投身法界以來,深深感受到民眾常因對司法不夠理解,而產生「恐龍法官」等標籤。為了導正社會對司法的誤解,他在一八年主動申請調回司法院辦事,加入對話小組,身分從此由「審判長」變成「團長」。司法院於一七年成立的「對話小組」,推動促進民間理解司法工作;隔年因鄭昱仁的加入,首度嘗試將戲劇結合司法,小組編制從四人擴增至七人。
其實,鄭昱仁並非一直富有理想性。他出生雲林,家裡經濟並不寬裕,大學選填法律系的理由不是為了興趣,而是期待「當律師賺錢」。考上東吳大學法律系後,他也經常蹺課、四處打工貼補家用,做過泡沫紅茶店、約聘郵務士與直銷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