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圖放大
財富》
學著預測未來,
淬鍊出「3年賺1倍」投資心法
億元股市大戶林適中,股票投資致富之路,從50萬元到如今5億元的成就,花了34年時間才達到。
許多人很想向林適中學投資成功心法,學習他如何在世紀鋼賺4倍獲利、如何從一個正式學歷只有國中畢業的叛逆小子,竟能以大股東之姿,當過中菲行與農林的董事?
股市大戶林適中
50萬到5億元的財富修煉之路
林適中說:「如今有一點小小的成績單,不是因為我擁有過人才智,而是我在面對挫敗時,總能保有一點自覺與反省:我到底是哪裡犯錯?」
林適中自陳,從小他就是個會念書但不用功的小孩,師大附中沒畢業,以同等學力考上淡江大學物理系,但因程度太差讀不下去,再轉到國貿系,還是混不下去,於是休學去當兵。
退伍後,他拉過保險、賣過便當、賣過房子,業績還可以,但總是與上司、同事處不好,一直換工作。林適中母親看他沒定性,於是央求做股票投資多年的林爸爸能教教他,或許在股市賺了些錢,可存些開店做生意的本錢。
林適中說:「父親帶我學投資時,給我厚厚一本張松齡著作《股票操作學》,並在我股票戶頭存入50萬元,跟我叮嚀,多一分研究多一分勝算,叫我邊學邊做。」
「那本書有4、500頁,我看了第17頁就沒看了,但50萬元的本金,不到幾個星期就翻到了70多萬元。我當時想,才看17頁就賺那麼多,後面不必看了!」林適中回憶說。
正當操作順風順水之際,林適中出了車禍住院。治療期間股市大跌,他的部位跌到剩20萬元。「父親也寬容地再把我的資金補充到50萬元。我趁休養時,開始用心研讀各種技術分析理論,那時《股票操作學》的作者又出了1本《短線法寶》,我也買來研讀。」有了技術分析的底子,林適中把50萬元本金一度翻到600多萬元。
然而,他的資產也隨著台股震盪上上下下。林適中說:「每次股市大跌,我的淨部位快跌破50萬元時,我總是狠下心來斷然停損。我想,我可以把50萬元翻到數百萬元,下次一定也可以,所以一定要留下最後的青山,這點自覺,讓我不至於全軍覆沒。」
「但問題是,每次部位到達數百萬元時,我總是守不住,下次震盪又吐了大部分回去。我問父親,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省話一哥的父親總是說:「是你太貪心了!」
1994年,林適中的父親因腦中風過世,帶給他相當大的打擊。「當時行情陷入整理,我自己的狀況也不好,股票淨部位剩下約100萬元。」他接著說,「從1987年踏入股市到1994年,嚴格來說,我從80萬元做到100萬元,7年多來,每天殺進殺出,總共賺了20萬元,覺得心很累⋯⋯。」
從電子股重新出發
戒掉融資 崩盤時保住戰果
整理過自己的心情後,林適中決定另起爐灶。透過親戚介紹,他一面當氣功民俗療法的學徒,同時也與友人合夥投資,計畫開一家室內裝潢公司。
忙了幾個月後,裝潢公司準備開張。林適中終究無法忘情股市的呼喚,最後節骨眼還是退出。他帶著原本僅剩的100萬元,以及父親過世後留給他的100萬元,總計200萬元準備在股市拚搏一次。「籌備裝潢公司那段時間,讓我對做生意有點概念,我想我投資股票,不就是投資別人的生意與事業嗎?以前單看技術、量價是有問題的,對買的股票到底是做什麼生意卻一知半解,純粹是投機。」他坦言。
重新入市的1995年,正值電子業起飛,林適中把銀彈集中在電子股上頭。1995年,台股從5000多點急漲到1997年的1萬點,林適中透過融資與丙種墊款把槓桿開到最大,200萬元本金操作到3千萬元部位,不過2年多時間,淨部位超過1千多萬元。
因為個人的每日成交量極大,他下單的券商甚至給了他一間VIP操盤室。在股市操作快狠準,進出量大,跑證券路線的記者甚至還採訪他,當時36歲的他已具有「中實戶」之勢。
「有一天,證券專業媒體《鑫報》記者劉仁天到VIP室找我,我正忙著下單沒空理他,他就翻我桌上的資料,當時我覺得這個人很沒禮貌,我跟他只不過見一次面,他竟大剌剌地翻東翻西,不理他還賴著不肯走。」他回憶說道。
「收盤後,劉仁天找我出去抽菸,劈頭就對我咆哮。」他說:「你要死了啊,借丙種又做融資,不怕以後死無葬身之地。」劉大哥那句話宛如青天霹靂,在林適中腦中嗡嗡作響,「我拉大槓桿時,只想著漲多少時會賺多少,沒想著跌下來會賠多少,他的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
那時股票正處於多頭,林適中收起貪念縮小槓桿。1997年,他的淨部位來到2千多萬元。爾後歷經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與2001年網通泡沫,部位又回到1200多萬元。「雖然有起有落,但如果沒戒掉墊丙與槓桿,那2次大震盪,我要嘛破產,要嘛像以前一樣回到50萬或100萬元本金。」
2002年,台股市場的多頭風向開始轉向中概股,林適中以更嚴謹資金與風險控管,摩拳擦掌地加入中概股淘金行列。「統一、正新、台泥、亞泥、大成,我都投資過,雖有獲利,但相較它們在2002年後動輒5至10倍漲幅,我賺的只是蠅頭小利。」林適中自我檢討,雖然心中想賺大趨勢下的大行情,但實際做的還是短線,持股時間頂多撐到1年,盤整太久就會賣,幸運賺個幾十%也想賣掉換股操作。「戒掉融資了,但還是戒不掉之前累積十幾年下來短進短出的壞習慣,而且持股也過於分散。」

30幾年的股票投資經驗,讓林適中體悟到,學著放慢腳步與遠離市場,是投資者健康與財富均能兼顧之道。(攝影/陳弘岱)
中菲行經驗
找到自己的投資屬性與節奏
2004年入市的中菲行,是林適中投資生涯中關鍵的一役。中菲行是兩岸海空運承攬的老牌龍頭企業,當時他認為,隨著兩岸經貿交流頻繁,營運重心在兩岸貨運市場的中菲行可望長期受惠。於是,他在中菲行16至20元之間建立數千張部位,甚至以大股東身分進入董事會,持股達2年後陸續出清,獲利1倍。
林適中說,投資中菲行讓他了解2件事,一是他雖然想長期投資,但個性使然,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數十年的那種長期投資法並不適合他。「2至3年的節奏較適合我,這也是我現在投資目標都設定在找3年能賺1倍的標的!」
二是順趨勢操作時,別忘了找出具體的評估方法。林適中認為,「電子業前景看好就買電子股,或中國經濟崛起就買中概股,概念其實很模糊,模糊就沒辦法對公司前景做出較具體的預估,持股信心不足下,就抱不久。」
他進一步解釋,「中菲行的獲利可用台灣對外進出口貿易做推估。2014年我投資世紀鋼,是因為政府推海上風場,要蓋多少支風機、商機有多大,我自己做了推算。這2年,我把投資重點放在『台灣翻新』與『台北市東區新門戶』兩個主題,重押了欣陸與國產,前者在手工程有多少?後者在南港地有多大?資訊都可以找到。」
猶太人有句名言:「上帝是不跟你玩骰子的,你心愈窮,愈沒人幫你。」因此,學習預測未來,而不是「猜測」未來,是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從試著了解世事的因果關係,培養預測自己未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預測未來要把自我意識縮到最小,以客觀的數據做判斷推測,才能提高預測精準度。
師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現為中國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教授的朱寧,在其著作《投資者的敵人》歸納出,投資人通常會面對7種主要敵人:框架、情緒、從眾、厭惡停損、過早停利、僥倖與捷思。在30幾年的投資生涯中,這7種敵人幾乎都被林適中遇上。
原本只用技術分析的短進短出框架,他學習用產業與趨勢分析強化判斷力,擴大視野。為了克制追高殺低的情緒,他戒除融資與墊丙。壓抑從眾的衝動,他遠離市場、減少盯盤。一場車禍伴隨著股市大跌,更讓他深知菜鳥的幸運往往是悲劇的開始。避免捷思帶來的草率決定,他訂出「3年賺1倍」的節奏,找出對公司股價評估的具體方式。

▲點圖放大

勇氣》
職場上不求遊刃有餘,
只求奮力一搏
政論性談話節目《年代向錢看》自2011年開播以來已10年,雖是政論節目的後起之秀,但因討論主題擴及國際政治、兩岸關係、財經趨勢,跳脫政論節目的藍綠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的口水戰,不僅收視率一路長紅,更把台灣政論節目品質與形象提升至一個新層次;而節目的靈魂人物,是從股市行情主播轉型的陳凝觀。

(攝影/唐紹航)

政論節目主持人陳凝觀
從外資圈轉戰媒體的逆襲之路
陳凝觀以政論節目的外行人之姿,踏入這個競爭激烈的領域,她說:「剛開始很多人都不看好我,認為我這個老台妹,說話也沒有李艷秋那般字正腔圓,原本只是報股票行情,很難撐起政論節目所需的廣度與深度。」
「但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我認為『政治外行人』反而是我的最大優勢,我擁有財經與股票專業,為政論節目注入更多大眾關心的元素,所以不管半導體、電動車、再生能源、中美貿易戰、中印邊界糾紛等,我們都能找出與民眾生活、財富更相關的財經或投資實用角度。」陳凝觀說道。
其次,陳凝觀對邀請的來賓也費了許多苦心,《年代向錢看》還意外捧紅了台灣大學前政治系教授明居正。「我是經過明老師3次『面試』與長談,讓他認可我的專業,才請得動這位兩岸政治大師來上節目。」「至於汪浩,我是先透過汪浩的太太認識他,汪浩退休前在英國與香港金融業任職20幾年,他對中國近代史研究極深,又擁有金融實務經驗。」她說,會盡量讓來賓群能與其他政論節目有所區隔。
6年級生的陳凝觀畢業於成功大學統計系,畢業後進入非凡財經台播報股市行情,接著主持基金投資與理財節目,主持多年後,想進一步提升自我專業能力,於是就讀政大EMBA(企管碩士)。「有位政大EMBA的同學應徵上高盛公司的職位,讓我覺得有為者亦若是。以我當時的資歷,可以很輕鬆地在國內投信找到類似公關或企畫主管的工作,但我想挑戰金融業的聖殿——外資圈,而且是亞洲金融中心『香港』的外資圈,於是著手準備相關的金融證照。」
陳凝觀應徵上瑞士私人銀行理財專員的職位,遠赴香港展開金融精英生涯。「我的工作主要是幫有錢人理財,因此認識了不少台商、大老闆。」
「成功的私人銀行理專除了本業外,也要做好本業外的服務,比如說客戶對併購某家公司有興趣,也要盡力幫忙打聽那家公司的狀況;更不用提要幫他們買到難買的演唱會門票、訂到很難訂的餐廳,這些都還算基本的。」她說。
2010年,陳凝觀辭掉私人銀行工作,從香港回到台灣,其實是抱著必勝決心,要協助某個大客戶談一樁生意。生意若成功,不僅有豐厚佣金,甚至可轉換職場新跑道。可惜最後沒談成,佣金一毛錢也賺不到,還得另外找工作。陳凝觀先去政論節目當來賓打打工,且戰且走,因緣際會下,自己主持一個帶狀政論節目,再度跨入媒體圈。
從投資理財節目、轉戰香港金融圈,再回台灣打造新風格的政論節目,陳凝觀職涯的破框之舉總是令人耳目一新。她說:「職涯上,她從不自我設限,換工作考量的第一順位,也不是想著適合做什麼,而是把挑戰更難的目標、完成更難的任務擺在第一順位。挑戰不成,就像買錯股票一樣停損就好,沒什麼大不了的。」
猶太人經典《塔木德》有一句話:「運氣是給有勇氣的人。」職場上需要貴人與機會,很多人把這些歸咎於運氣。但如果沒勇氣挑戰更難的工作與職位,貴人與機會理所當然會離你愈來愈遠。

智慧》
學歷不是致富的關鍵,
智慧才是
美國工業電腦公司iStarUSA從機殼與機架起家,43歲的王國信是其創辦人兼董事長,他因為熱愛猶太文化,為自己取名為波阿斯(Boaz),曾經引介以色列藝術家作品來台灣展覽。
這位外表帥氣的創業家,數次到以色列壯遊,走過戰火洗禮的加薩走廊、踏過寸草不生的中東沙漠,把遊歷的經驗寫成《以猶未盡》一書。富含文化氣息,又是多金高科技新貴的他,其實正式學歷只有小學畢業。
在香港出生、台灣長大的波阿斯說:「在高雄讀小學時,我課業成績就不好,父母親送我到以嚴格出名的私立道明中學。但成績還是很糟糕,幾乎每一科都不及格,還被留級。於是,當時在美國洛杉磯的奶奶,就安排我到當地的中學就讀。」
.
(攝影/唐紹航)

科技新貴波阿斯
國中肄業竟能自創公司的智慧之旅
英文程度不佳的波阿斯,去美國讀書更是如鴨子聽雷。「我完全聽不懂,上課太無聊,所以整天都在睡覺。幸好,上課睡覺只要不打擾到其他同學,美國中學老師是不管你的。但結果是,6年讀下來,沒能拿到文憑。」他臉紅地說。
度過6年中學的睡仙生涯,波阿斯找到一個送貨員的工作。「我幫一家電子進出口貿易商送貨,這是我第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也第一次覺得自己是有用處的,讓我非常驕傲。」
波阿斯說:「我戰戰兢競地做這份工作,不論客人有什麼要求,只要我辦得到就盡力做到。可能是風評還不錯,傳進老闆耳朵裡,做了1年後,老闆竟然升我做正職,負責管理倉庫,之後又升我做業務,於是接觸到電腦周邊的生態圈。」在這家貿易公司擔任業務時,他才了解,原來很多貨源是從台灣進口,而燃起他想重新認識這座科技之島的興趣。於是,他透過104人力銀行,在新北市五股的一家電腦貿易商,找到一份業務的缺。
「我行李打包好了,都飛來台灣了,沒想到說好要錄取我的公司,表示因為業務調整,叫我不要去報到了。我心想,機票錢花了、人都來了,總不能就這樣回去,於是趕緊在五股找到另一家電子公司的業務職缺。」
透過這份工作,波阿斯得以實地接觸台灣的電子供應鏈。「我非常喜歡跟工廠師傅聊天,聽他們解說金屬加工、模具、塑膠射出等種種技術。老闆看我做得興趣盎然,加上我住美國多年,就建議我做他們美國的代理商,進口公司產品賣到美國市場。」波阿斯認為這是創業的好機會,向父母借了3萬美元,再向原東家進貨,把家裡車庫當倉庫。2002年,iStarUSA成立時,剛好搭上各行各業建立自己電腦機房的需求,公司迅速成長起來。
喜歡拜訪台灣工廠,也帶給波阿斯許多創意。他舉例,有次在彰化的一家工廠看到一種彈簧,他把它們裝在伺服器機殼周邊,運用在軍艦上,竟大幅改善海上顛簸造成的頻繁當機問題;看到台灣杉木,他突發奇想,把它用來作工業電腦機箱的材質,竟頗受客戶歡迎。
近幾年,波阿斯熱中於台、以文化交流,甚至成立公司引介以色列藝術品來台灣展覽,推動台、以兩國的年輕創業家交流。公司主管抱怨他不務正業,但對波阿斯來說,初衷其實是一樣的。「台灣與以色列都面臨軍事與政治上的強敵,卻各自在亞洲大陸東西兩側綻放出最美麗的經濟花朵!」他認為,「台灣是製造與科技工藝的寶庫,以色列則是他心靈與思想的寶庫,不論是認識台灣的黑手師傅或以色列的藝術家,都如同一場追尋知識與智慧的奇幻之旅!」
猶太人總愛說:「學歷不是致富的關鍵,智慧才是!」從波阿斯身上印證,低學歷並不是生命中的敵人,但如果因此產生自卑感,妨礙成長可能性,才是大敵。學著自我肯定,努力不懈地探索智慧,才是生命的最佳盟友。

被尊重》
捐獻不需要找理性原因,
只因它是對的事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近來有一個驚人之舉,他在一場為澎湖惠民醫院重建募款的記者會上宣布,已請律師寫下遺囑,將把身後遺產全數捐作公益。
《今周刊》記者去電採訪,杜元坤歉然地說:「我這麼高調,反而把澎湖惠民醫院募款的新聞給蓋掉了。不過,卻出乎意料之外地達到效果。我的許多企業家病人,因為這則新聞慨然捐款,最感動的是,有1名理髮師病友說她要捐50萬元,我建議她1年捐5萬元,分10年捐比較輕鬆。」在各方奔走下,澎湖惠民醫院重建所需的5.5億元經費,目前已募得6千萬元。
杜元坤是骨科權威,發明的20幾種微創手術,以「杜氏刀法」蜚聲國際外科界,是許多癱瘓病人眼中的救星。然而,他聞名的不僅是精湛醫術,從醫30年來,他每年捐出一半薪水扶難濟貧,已累積捐款超過1億元,並且多年來不辭辛勞定期遠赴澎湖義診,緩解離島居民醫療資源匱乏之苦。
今年1月,他宣布身後遺產全捐公益,其實是早在2020年8月就做好的決定。杜元坤說,家族的糖尿病病史,加上長期工作壓力導致胃潰瘍,並蔓延到食道產生病變,他整個人因此暴瘦22公斤,擔心自己突然走了,來不及交代後事,於是請了律師寫下遺囑。

(圖/義大醫院提供)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
歷經掙扎到遺產全捐的公益之路
我們也針對遺產「特留分」的問題請教杜元坤,他非但沒動怒還稱讚:「這是好問題!」他回答:「我的獨生子就讀台大醫學系3年級,跟我抱怨說,不要每次都是讀報紙才知道爸爸的事,起碼也先跟他們說一下。但兒子答應我,至少口頭有答應,不會去做特留分的請求。」
- 特留分:《民法》第1223條規定,直系血親卑親屬的特留分,為應繼分的1/2。假設A死亡後有1000萬元遺產,配偶與獨生子兩人有繼承權。A雖立遺囑將遺產全做公益,但獨生子應繼分為500萬元,可請求250萬元特留分。
杜元坤說:「我的兒子比我還會念書,也很懂事,我想將來他不需要我的遺產,日子應該也能過得不錯。至於我的妻子,多年來我這麼任性,她早就習慣了,雖然對她還是很歉疚。我希望我留給兒子的不是遺產,而是對自己人生、對社會的一種態度。」
杜元坤接著說,要不要這麼「高調」行善,也一度自我掙扎過。早期,他曾以「無名氏」捐款,「但後來想想,這是基於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還是怕麻煩?如果是怕麻煩,怕因為你捐錢名聲傳出來,很多人都來向你募捐,那好像不是真正的行善。相對地,如果你行善能引起拋磚引玉的效果,吸引更多人加入行善行列,何樂不為?」
杜元坤將薪水捐出一半的公益壯舉,在實踐過程中曾遭遇極大挑戰。他回憶:「我的父親當律師,也很有生意頭腦,開建設公司,也投資製冰廠、冷凍廠,在我小時候,家裡很有錢,我3歲就開始學小提琴。」
「父親晚年時,可能經營敏銳度退化了,生意愈來愈不順,直到他過世,清點他的遺產後,嚇了一大跳,竟然負債9千多萬元,即使處分公司、賣掉資產,也有近5千萬元的債務要還。」他坦言,本來想辦拋棄繼承,但想到有損父親清譽,對欠錢的銀行也不好意思,還是硬著頭皮與兄弟姊妹扛下來。
「扛下父親的債務,對當時的我而言,財務上真的頗為吃緊。於是,我心想,薪水捐一半先暫停好了,等還完債再來做。但又想到德蕾莎修女的一席話:『行善需要萬里受苦,那就受苦吧。』所以,若是就此暫停,就不是真正的行善了!」
即使扛下父親債務,杜元坤決定依然捐出一半薪水。「我就用另一半的薪水,以及我手上幾個專利的權利金,花了幾年把父親遺留的債務還清了。」
去年,杜元坤約捐款700萬元,占他薪水收入逾7成。他笑著說:「都超過5成了,我也沒少塊肉,日子還不是照樣過。但需要捐款的人,生活或許會獲得改善,搞不好命運也會因此改變。」
《猶太人致富金律》中,有一句話這麼說:「不需要為捐獻找到理性原因,因為善行本來就不是理性行為,卻是正確行為。」或許,杜元坤是這句話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