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投資,大家都會聯想到最近當紅的投信、股票、外匯等。而華僑認為有一種投資非常理所當然,卻很少人做...
人脈就是讓身邊的人得到好處
市面上教你拓展人脈的書不勝枚舉,這表示大家有多麼注重人脈。華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是個人治大於法治的國家。更不用說在現代,大家使用WeChat(聊天軟體)等應用程式,交友圈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拓展開來。
仔細打聽一下,不少人都希望可以向拓展人脈的達人華僑,學習拓展人脈的方法。但其實,華僑並不主動拓展人脈,而是人脈會自動「開枝散葉」。華僑的人際關係基本就是「利他」。意思就是,先讓別人得利。而且不只一次,必須讓他得利很多次,這樣你就可以掌控你的名聲,讓它遠播。
以我的例子來說,自從我拜入我的華僑老師門下,這樣的事情從未中斷。記得我剛入門的時候,老師曾命令我:「把這箱子裡的信封全部拿出來。」我發現紙箱中的信封全都沒有貼郵票。我認為這算是老師讓我在他門下修行的學費,所以自掏腰包出2千日圓的郵票費,一張張把郵票貼上去。老師看到成果後對我說:「辛苦你了,幫了我大忙。拿去,這是郵票錢。」結果老師拿了一萬日圓給我。
有一次,工作量實在太多,我從早上開始把資料輸入電腦,做到下午2點才做完。正當我不打算吃午餐時,老師對我說:「辛苦了,你沒吃午餐對吧。現在外面吃不到便宜的商業午餐了,拿這些錢去吃午飯吧。」他遞了5千日圓給我。晚餐的話,5千日圓只能吃得很普通,但若是午餐,已經足夠去高級飯店吃了,所以我那天午餐就去希爾頓飯店吃。
類似這樣的事情不斷重複後,我就完全陷入「巴夫洛夫的狗」(按:生理學家巴夫洛夫關於條件反射的古典制約心理實驗)的狀態。我無意識中已經深植了這樣的想法:無論老師叫我做什麼,一定有好處等著我。知道這個技巧之後,我不急著結交大量的朋友,而是盡量給我身邊的老朋友大量好處。
我本來是個喜歡宅在家裡的人,但自從這麼做之後,大家口耳相傳,認為我的人脈豐富,有事來找我一定有辦法解決。事實上,我本身交友並不廣闊。但只要有人拜託我,我總是有辦法見到能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讓身邊的人得到好處,你的人脈自動會變得越來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