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就裡了好一陣子。阿嬤個性很海派、跟街坊鄰居都很熟悉或許是生意好的原因,不過外籍媳婦也蠻會結交朋友的,實在不懂明明是同一家店,為什麼阿嬤、媳婦不同人顧店,生意會差這麼多。
位在菜市場巷尾的雜貨店生意一直很好,儘管後來附近開了7-11、美廉社、全聯等各式規模的商店,雜貨店的生意一直沒有受到撼動。直到前一陣子,阿嬤因為開刀,把雜貨店交給外籍媳婦看顧,才不到3個月的時間,生意一落千丈,差點就要把店頂讓出去。不過,說也奇怪,就在阿嬤康復回來顧店之後,生意又慢慢熱絡起來。
我不明就裡了好一陣子。阿嬤個性很海派、跟街坊鄰居都很熟悉或許是生意好的原因,不過外籍媳婦也蠻會結交朋友的,實在不懂明明是同一家店,為什麼阿嬤、媳婦不同人顧店,生意會差這麼多。
直到有一次,我為了找做餅乾的食材,在雜貨店裡悠晃了一陣子。看到婆媳兩人處理客人需求的不同方式,才明白箇中玄機。
熟門熟路的歐巴桑一進店裡便嚷嚷:「頭家,幫我秤50元白砂糖。」偶爾才到店裡幫忙的媳婦,為了展現勤快搶了一個箭步處理。媳婦動作很快,俐落地舀了一大鏟子的白砂糖放進塑膠袋裡。看看刻度,準頭不夠,超重了一些,她再用鏟子拿出一部分的白砂糖。似乎份量還是過多,媳婦再取出一些白砂糖,沒想到這次下手太重拿過多了,於是她再放回一些。就這樣來回幾次,才把白砂糖的份量秤得剛剛好。
阿嬤則是接待了後腳踏進來的OL,她要買的是一斤白米。阿嬤保守地先放了一半的量到塑膠袋,然後再少量、少量地加上去,直到磅秤秤足。雖然超重了一丁點,阿嬤也絲毫不以為意,沒有把超出的份量取出,就直接打包給人客。
難怪阿嬤顧店時生意會好。她自己本人可能不知道,她做生意的手法當中,其實已經掌握了消費心理學中「損失厭惡」的心理效應。
當我們購買某項商品時,或者有強烈意願想要擁有某項商品時,潛意識裡便會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該項商品,一旦因為各種緣故沒有得到該產品,我們就會產生損失心理,而這種損失心理是非常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