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世界海洋日,喚起海洋保育的關注

世界海洋日,喚起海洋保育的關注

2020-06-16 11:41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World Oceans Day),是聯合國為喚醒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和保護,在2008年12月決議通過,希望人類能更嚴肅面對海洋生態污染破壞等問題。

海洋佔地球表面 72%,是地球最主要的生態系之一,更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從氣候調節、資源開發、交通運輸、和漁業捕撈,與人類關係密切。但人做為陸地的動物,以一般人而言,對於海洋的知識相對匱乏,海洋生態的保護和關注也相當稀缺。

 

為什麼關注海洋

 

海洋吸收了約四分之一由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因為儲存了93%溫室氣體所累積在地表的多餘熱量,導致海洋溫度升高,酸化、氧氣含量降低,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和水下生物。加上人類對海洋的過度開發、捕撈、污染和破壞,讓海洋承受的強度不斷增加,因此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永續利用,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多邊談判的重要議題。

 

從人類生存角度,海洋資源是一種重要的食物來源,魚是蛋白質來源之一;150公克的魚肉就能提供成人超過一半的每日蛋白質需求。全球有32億人口依靠魚類做為基本蛋白質來源,因此先不論氣候暖化和海洋生態護育的環保層面,從糧食供應的角度,當養活數十億人口的海洋資源受到破壞而消失,同時也增加了對陸地生態系統的承載壓力,例如已經不斷減少的森林,和過度開發使用的農耕地等,海洋保護是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

 

2018年全球魚產量約為1.79億噸,其中的1.56億噸最終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統計,從1990到2018年,全球漁業捕撈產量成長14%,全球水產養殖產量從1990到2018年成長 527%,魚類做為食物來源的消耗,成長122%;即便出於自私的生存原因,人類應該致力保護海洋生態和水域資源,確保漁業和水產養殖的永續,和人類生存的永續。

 

ESG涵蓋各行各業

低碳企業將成贏家

 

十一月三十日,第二十八次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將於杜拜舉行,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投資題材,表現有望受惠。檢視MSCI全球氣候變遷指數及MSCI世界指數績效,在過去四屆氣候變遷大會召開期間,氣候變遷指數平均漲幅一.二%,超越大盤的○.九九%。

 

張書廷分析,此反映各國在潔淨能源以及淨零政策有重大宣示時,將有利相關產業與企業表現。會後一至三個月,即使分別遇到一八年中美貿易戰、二○年新冠疫情、二二年俄烏戰事與聯準會放鷹等干擾,氣候變遷指數仍維持優於大盤表現,且會後第六個月、利空鈍化後,氣候變遷指數反彈力道較大盤更為強勁。

 

ESG投資趨勢,也不再像過去僅聚焦電動車、太陽能等單一產業,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氣候變遷基金經理人克雷格.卡麥隆(Craig Cameron)進一步指出,隨著「排碳有價可循」時代來臨,全球各行各業都將面臨減碳、轉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提供低碳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將成未來市場贏家,因此,透過主動式選股投資,投資人更有望獲得優於指數的報酬。

 

目前國內已核備四十四檔境內ESG基金、八十三檔境外ESG基金,法人建議,如果想投資訴求明確的永續主題基金,可優先挑選以環境(E)為主題的標的,如氣候變遷、再生能源等;若擔憂產業集中、波動較大,則以綜合主題型的基金為首選。

 

COP期間至會後半年 氣候變遷指數皆優於大盤

 

已剔除轉型高風險標的

降低投資組合波動

 

不過,雖然永續投資是長期趨勢, ESG基金卻非績效名列前茅的保證,以今年為例,第二季ESG基金漲勢不如科技基金,八至十月亦隨市場修正出現較重跌勢。但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價格變動為短期現象,ESG基金具政策長期支撐,且綠色轉型不限單一產業,涵蓋全產業、全市場標的,更適合長期投資,跌深時反是更好的介入時點。

 

另外,針對期待長期穩定回報的投資人,柏瑞ESG量化債券基金經理人施宜君建議,可在投資組合中加入具有ESG概念的債券基金,作為資產中的收息配置。從資金流向觀察,今年來ESG債券基金淨流入年增率五.五%,ESG股票型基金為一.二%,顯示ESG債券基金也是亂世中的資金偏好標的。

 

「ESG基金,已透過篩選機制剔除轉型高風險的企業。」施宜君認為,就算市場大起大落,ESG基金的報酬表現也有望維持長期穩定,可說是「很百搭」的資產配置工具,有助提升整體資產夏普值。在淨零排放議題下,「綠化」投資組合,已經是大勢所趨。

延伸閱讀
循環經濟之「產品即服務」模式,解決能源浪費兩難窘境(上)
循環經濟之「產品即服務」模式,解決能源浪費兩難窘境(上)

2020-06-15

從給英相強生的一封信看綠色復甦
從給英相強生的一封信看綠色復甦

2020-06-12

打造「低碳雲端」世界 Google無碳能源願景
打造「低碳雲端」世界 Google無碳能源願景

2020-06-09

綠色金融:一個重新觀看世界和投資的角度
綠色金融:一個重新觀看世界和投資的角度

2020-06-02

疫情過後的全球變局,循環經濟還「循環」得下去嗎?
疫情過後的全球變局,循環經濟還「循環」得下去嗎?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