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台灣比喻為一家新創企業,它的獨特優勢、市場利基是什麼?切入市場的時機又在哪?
在矽谷,當地的創投論壇、加速器創業團隊展示,裡面會有台灣值得借鏡發揮的經驗。
以訪問學者身分,來到矽谷一個多月,除了在柏克萊大學聆聽生技創投相關課程及演講,也陸續參與許多創投論壇與加速器的創業團隊展示(Demo Day)。乍看這些活動除了語言差異,其實跟多年來在台所參與的非常接近。但若細細聆聽並多交流,就能充分體會矽谷生態系各種參與者的實力。
例如我的一位老師,具有超過二十年的創業與投資經歷,出場經驗豐富、著作等身,在台灣十分罕見。他對新創的定義十分精闢:「在資源受限的狀態下,尋找可成長的市場與商業模式」。相較於新創,大企業則是「在資源『豐沛』與市場『成熟』的狀況下,『執行』已成功的商業模式」。
光這「受限」與「尋找」兩詞,可謂道盡創業的核心。也因此,在此聆聽創業簡報時,核心關鍵不是技術、產品,而是團隊具有什麼獨門優勢(unfair advantage)、為什麼選定市場與此時切入,是投資人最關注的議題。
上周參加柏克萊加速器SkyDeck 的Demo Day後,與一位團隊執行長交流;身為在美國成長、受教育的白種人,有著十年深厚的中國製造業經驗,以及在日本十年的產學連結;他對亞洲市場的理解,可能比絕大多數台灣人都還要深。因此,除了技術與產品已經成熟,在中日兩國利基市場的營收模型,極有說服力,難怪能拿到矽谷頂級創投的投資意向書。
雖是極少數的案例,但以歐美的人口之多、產業之大,這樣的創業者人數,可能不會比台灣熟悉中美日的人少。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覺得自己具有台灣、中日或亞洲的連結優勢?若再以國家做比較,以Startup Nation(創業之國)為名的以色列,具備長期面對戰爭的高壓情境與資源匱乏狀態,但也因為猶太人遍布歐美、深入許多領域核心,而獨具市場資訊與技術應用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