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大環境的不安定與整體發展的限制,許多工作者興起轉職赴海外工作的想法,從事人資相關工作長達25年,目前在新加坡擔任海外人力資源工作的國際人力總監葉菁華(Gina Yeh),轉職海外已長達十年。
喜歡與人互動也熱愛從事人資相關工作的Gina,過去在台灣外商公司服務時負責大中華地區的人資工作,而後進一步拓展業務範圍擔任亞太區人力資源夥伴。
十年前,當時即將國中畢業的孩子表示希望能到國外求學、接觸不同文化的教育環境,而她正好有機會轉調至新加坡。基於想嘗試拓展生涯發展、讓自己的職場資歷更完整,以及兼顧親子關係,不讓孩子隻身在海外的兩大考量下,Gina選擇前進新加坡。
Gina說,新加坡文化衝擊相對小,且具有國際化優勢、華文通、距台灣近等進可攻退可守的特色,能讓家庭規畫有彈性。
風險與家庭安排要想清楚
Gina首次轉職至新加坡是由台灣惠普調任前往,由於調任前已有多次出差經驗,熟悉當地環境,加上惠普主管的支持,讓她可以在家上班以利兼顧工作與家庭,所以在適應上沒有太大問題,對此Gina表示很感謝前公司,而在惠普新加坡工作兩年後,由獵頭挖角,便前往新加坡另一間公司任職。
Gina表示一般來說,海外轉職要考慮兩大核心指標,一是「風險」、二是「家庭」。她以朋友的案例說明,曾有轉職到中國的朋友,因受政治議題影響而無法融入當地同事圈,在工作受到排擠、得不到足夠的支持,最後無法順利工作,不得不返回台灣,像這類無法預期的人際關係,即屬轉職海外的風險之一。
至於家庭因素,像子女的影響與安排、教育制度的銜接等,就是Gina很在乎的問題。她分享,因新加坡學制及學期時間與台灣不盡相同,所以孩子曾花了不少時間熟悉當地的教學模式。
身為家長的Gina為了陪伴孩子適應新環境的改變,在新加坡找了家事服務,讓她得以將心力專注於工作和孩子身上,「這個資源若是在澳洲或美國就相對不容易,也因為有此支援,一個人帶兩個孩子過來新加坡工作,也沒有太多問題。」Gina說。
面對新環境,她建議除了觀察當地人民的基本生活模式外,也盡量事先了解身邊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適應環境。通常剛抵達異地時,若能與熟悉當地文化的朋友有良好的人際互動,可以加速適應異國文化與提升語言溝通能力。
Gina分享自己學習語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泡在英語的環境裡」;而在非英語系地區如許多東南亞國家,初期仍可以靠國際語言英語溝通,若要有更深的互動並拉近距離,她則建議學習當地語言。
葉菁華(後排右四)認為,剛到異地時,若當地有熟悉的朋友可加快適應腳步。
只看薪資 易成海外轉職盲點
談到海外轉職,Gina認為可分成三種模式,分別是「外商公司的輪調」、「台商派駐模式」與「當地任用模式」。以外商模式來說,國際性跨國公司較易有員工輪調的制度,輪調經驗通常對職涯發展有加分作用,可以是短期輪調一至三年,或是長期調任,通常公司都有完善的制度,從調出職位的安排和回任的規畫都會與員工進行討論,她初期前往新加坡即屬這一類。
台商模式則主要是從台商總公司外派到國外子公司擔任台幹,公司多會保留勞健保,並提供訪親假,當然也有直接長期派駐在海外任職的方式。至於當地任用模式,許多已開發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地,會積極招聘諸如醫師、護士、幼教老師、廚師等海外特殊專業人才,有部分職缺會提供永久居民或是公民的身分,因此具有特殊專業的求職者,可以多方蒐集相關資訊。
而許多人特別好奇海外工作「錢」途如何?是否薪資總能比在台灣就業多上好幾成? Gina則客觀建議有意赴海外工作者,要避免從絕對薪資來看的盲點,而要綜合考量到當地整體消費水平。她建議還是必須從個人的人生目標與家庭規畫做中長期考量,避免被單一薪資條件吸引,才能為自己找到台灣以外的第二個家,穩定的生活下去。
考量新加坡經驗能讓職場資歷更完整,葉菁華在新加坡開啟新職涯。(照片提供/葉菁華)
海外轉職Tips
1. 透過打工度假或交換學生機會,熟悉當地生活,並關注有無找到正職機會。
2. 利用延攬外國專業人才或特殊技能海外人才引進制度,勤上當地人才招聘網站或注意相關廣告。
3. 將個人履歷分享到國際專業獵人平台尋求機會,如LinkedIn。
About 葉菁華 Gina Yeh
現職:新加坡高科技公司國際人力資源總監
經歷: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聯合利華、易利信、新寶證券、惠普科技、Grass Valley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人資管理及教育訓練雙碩士、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社會系社會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