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七年,台灣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但中高齡者勞參率卻遠不如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在少子化、高齡化衝擊下,政府祭出專法拯救勞動市場,有辦法讓低迷的中高齡者勞參率迎頭趕上嗎?
二○一八年三月,台灣正式成為「高齡社會」,預計將在二○二六年邁入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高於總人口兩成的「超高齡社會」。
一個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的社會,若想維持既有勞動力供給,設法延長就業年限是解方之一,但是台灣中高齡人口在勞動力市場遭「閒置」的比率反而高得嚇人。根據勞動部一八年統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勞動參與率僅八.四%,遠低於韓國的三二.二%及日本的二四.七%。
專法可望年底前通過
成效仍然有待考驗
即使將條件放寬到四十五至六十四歲,台灣的勞參率仍只有六三.二%,不及日本的八二.六%、新加坡七六.九%與韓國的七五.三%。
為因應人口老化與勞參率不足的雙重危機,行政院提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明訂企業雇用員工不得年齡歧視,企業可不受《勞基法》限制與高齡勞工簽「定期契約」,並鼓勵地方勞動局處成立「銀髮人才服務據點」,法案十月三十日經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初審通過,可望在年底前完成三讀。
儘管行政、立法部門展現高效率,但專家對法案能發揮鼓勵中高齡者續留、重返職場的成效,仍持保留態度。
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理事長蕭忠漢分析,專法中關於「穩定就業措施」條文提到,中高齡者若有工作障礙,雇主「得」依職務再設計,但實務上企業鮮少專門設計適合中高齡者的工作內容,「長者錄取簡單的行政文書職,雇主不會特別給手寫板,通常仍要求電腦打字,對這群工作者而言,永遠是門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