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蘋果日報》推行訂閱制後 會對台灣新聞產業有什麼影響?

《蘋果日報》推行訂閱制後 會對台灣新聞產業有什麼影響?

2019-04-22 15:18

《蘋果日報》在4月14日推出訂閱制,以前直接點入即可觀看的《蘋果日報》,現在變成訂閱制。讀者必須註冊成為會員並且登入後才能看新聞。

註冊會員的方式只需要Facebook、Google一鍵登入,或輸入E-mail、手機電話等資訊,皆可成為會員,進而閱讀新聞。

 

《蘋果日報》的創辦人黎智英早在2018年的專欄就頻頻推崇內容訂閱機制,借鏡《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還有影音訂閱平台「Netflix」的案例,強調未來《蘋果日報》也將朝著內容訂閱機制前進。

 

醞釀超過半年,台灣《蘋果日報》、《壹週刊》終於在4月份推出了內容訂閱機制,這陣子,蘋果新聞網(台灣蘋果日報) 粉絲人數從4月9日開始的3,844,779人到4月18日跌到3,745,830人,幾乎少了快要10萬人。

 

《蘋果日報》的粉絲團,很多人留下負面的聲音,爛蘋果,八卦新聞還想學紐約時報,台灣新聞一大抄,直接換別家就好。

 

如果只是單純看粉絲團的人數變少,有些負面的評論,並不客觀,畢竟對媒體來說必須打造影響力。

 

多年前,或許可以透過臉書做新聞擴散,但臉書的觸及率一再調整演算法,我想,不只是《蘋果日報》的粉絲團觸及率持續降低,真正從臉書導流過來的流量也一定是下滑到讓各家新聞小編頻頻崩潰,甚至很多媒體早在前幾年就分散風險,轉型到LINE@,透過LINE@生活圈導流,不再把流量只寄託在臉書這個單一平台。

 

現在,《蘋果日報》剛開始推行訂閱制,是重新整合會員價值的好時機,以《蘋果日報》目前在台灣的影響力和普及性,需要去蕪存菁,建立自己的會員系統,推行訂閱制度十天後,註冊會員的人數突破了130萬,並且持續在提升當中。

 

用10萬個不一定會看到你的新聞,也無法貼標籤掌握讀者喜好甚至已經不喜歡你,免費看新聞還把你嫌棄到臭頭的「讀者」,換到130萬個願意註冊成為會員,未來有機會下載《蘋果日報》APP,接受《蘋果日報》網路廣告轟炸,這筆買賣實在是太划算了。

 

以前在紙本的年代,大家是先付費後閱讀;但網路興起後,閱讀的習慣變成了,先閱讀再決定要不要付費,而不願意付費的人佔了絕大多數。

 

對於《蘋果日報》推出的訂閱機制,免費會員的目的在於擴散和普及,除了看新聞之外,讓《蘋果日報》用這些數據賣給廣告商,讓廣告商安心。

 

但真正要在意的數據是,130萬名會員之中,每個月有多少人活躍會員?每一天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看《蘋果日報》的網站或APP?

 

數據為王的年代,讀者在《蘋果日報》裡,每日的閱讀習慣、年齡、性別、職業、收入,都是最好的資料庫,讓《蘋果日報》可以在讀者身上貼入各式各樣的標籤,做更深度的商品導購和相關的延伸服務。

 

那麼,導購的比例和效果對廣告商來說,好不好?

 

對讀者來說,他們又是否理解自己的資料會被拿來做這樣的比對和媒合?

 

對《蘋果日報》來說,這群願意免費註冊的會員中,又有多少個願意轉換成付費會員?

 

假設《蘋果日報》未來採用部分收費,將深度的專題報導、研究調查作為收費項目,那可以作為觀察台灣新聞未來的重點議題。

 

畢竟讀者群廣,影響力大的台灣媒體如《蘋果日報》,正是最好測試台灣閱聽眾的媒介。

 

未來網路新聞免費看的模式是否真能就此轉移,成就內容訂閱模式,有更多深度內容,不再只有內容淺薄,天下新聞一大抄的即時新聞,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觀察接下來的走向。

 

對於讀者,我們需要更清楚,有時候看似免費的東西,交換的是我們的隱私和所產生各式各樣的數據,被分析比對,進而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讓網路各大平台如Facebook、Google,到現在的媒體(蘋果日報)等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天下從來沒有白吃的午餐。

 

延伸閱讀

一篇業配400萬的中國自媒體大咖註銷帳號 引發軒然大波
一篇業配400萬的中國自媒體大咖註銷帳號 引發軒然大波

2019-04-22

壹傳媒股價跌破港幣2角 最多再撐兩年?
壹傳媒股價跌破港幣2角 最多再撐兩年?

2019-04-15

「我真的不想玩了」蕭敬騰厭倦Instagram,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真的不想玩了」蕭敬騰厭倦Instagram,給我們什麼啟示?

2019-01-25

年過50創業8次,為何還要創業?他做對一件事,每週創造上萬個工作機會
年過50創業8次,為何還要創業?他做對一件事,每週創造上萬個工作機會

2018-10-16

感情,不是非拼個死活的饑餓遊戲
感情,不是非拼個死活的饑餓遊戲

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