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心車輛到洗澡 都要重新教育
「不能認為我都教了,你怎麼都不會,除了有耐心,還是要有耐心。」陳琬嬙觀察,同一件事重複教一周是最基本的,以基礎的車縫技術為例,當地員工平均要教育訓練二到四周才能學會,「大學生不怎麼會用Excel、電腦,找到能用兩手一起敲鍵盤的人也不多,都是一指神功。」
溝通方面,她提醒,當地只有大學畢業員工會說英文,但工廠員工約只有一、兩成有大學學歷,加上衣索比亞有八十多個民族、很多方言,自己必須多學當地語言,現在是講英文,再找人翻譯成當地語言,但講一件事要用很簡單的英文講,不能期望對方聽得懂複雜文法,「工廠有中、英、官方語言、兩種當地語言,共五種語言,溝通很麻煩。」
再看生活面。很難想像,連教員工打卡、小心車輛,甚至「上廁所」,都要從頭教起。舉例來說,員工每天上下班的指紋打卡,告訴對方輕輕按就行,卻有員工一定要一直重壓,反而感應不到,只好在一旁增加說明圖示。
當地員工甚至認為車就是很大的牛,在鄉下,牛不會撞他們,所以不怕車,還會擋在車前面,「告訴他們這是車,看到車子要走開。」採訪中,陳琬嬙更語出驚人說,這些員工多來自鄉下,沒用過西式馬桶,上廁所都是在地上挖個洞,滿了填起來,再挖一個洞。
「他們走進廁所,不管尿尿、大便就站門外噴進去,對不準,噴得馬桶外面都是,裡面什麼都沒有,真的崩潰……。」她回憶,前半年只能把所有員工叫到廁所,一一從模擬動作、怎麼沖水等開始教起,「生活無知狀態,不能用我們的思考來想,他們很願意學,雖然學得很慢,教完之後,還是可以的。」
另外,當地人普遍七到十四天才洗一次澡,大學生好一點,三天洗一次,所以連她在內的幹部也會盡可能要員工天天洗澡、刷牙、穿內衣。「女員工工作有錢後,會先搽口紅,讓別人第一眼看到很漂亮,不見得想穿胸罩。」
「不可思議的地方很多,一開始很驚訝,來久了就習慣!」聽陳琬嬙說話,發現在非洲什麼事情都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所以能適應異地工作的她,既賺到薪水,又賺到了國際觀。
陳琬嬙(首圖左)
出生:1974年
現職:宏遠衣索比亞總經理祕書兼驗廠
經歷:英文老師、製造業國外業務等
學歷:澳洲大學行銷系
到非洲時間:2014年9月
25歲文科生當台商特助 港口驗船也能搞定
沒有亮眼學歷、沒有一技之長的大學新鮮人,真的就只能在台灣月領三萬元的死薪水嗎?
打破外界刻版印象的,是到非洲莫三比克工作、現年二十五歲的施大宇。現任當地最大台商A&D總裁黃玉華特助,他不只薪水比在台灣多一倍,還享免費住宿、水電和每月萬元零用金,前陣子甚至和老闆一起去見鄰國史瓦帝尼國王洽談合作案,成了國王的座上賓。
「我在台灣沒有高學歷、一技之長的優勢,與其平庸,剛好遇到機會,就抓住吧!」去年從靜宜大學西語系畢業後,施大宇進入南部知名鋼鐵大廠擔任國貿專員,才上班不到兩個月,得知這份工作機會,便決定離職,勇闖非洲。「二十四歲,不出去以後就不會出去了,就算失敗,也不會從此一蹶不振。」
施大宇不諱言,當初向公司主管提離職要到莫三比克工作時,對方還問:「你該不會是要去電信詐騙集團吧?」
其實,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決心到非洲工作,也和他背負著學貸和想減輕媽媽的經濟壓力有關;但異地生活,他一開始走來,自然是跌跌撞撞。
不堪警察找碴 街邊花半年自學葡語
「警察攔你,故意不講英文,想坑你。剛來買東西,明明二十(元)、賣你三十,只因為你講英文。所以一定要學葡萄牙文。」莫三比克官方語言是葡語,施大宇初期最不適應的便是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一次次,他只能逼自己從別人的說話情境中,去抓發音、文法的規律。原來他的葡語聽說能力,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花半年從街頭學起來的。
還有一次同事生病,被趕鴨子上架的他,臨時得去碼頭處理公司漁船卸貨事宜。一條船進港,舉凡安排貨櫃、吊工、碼頭工人卸魚等工作,還必須檢附文件供海關、港務查驗,若不合格又得補文件,哪怕過去不熟悉該業務,此時也只能孤身奮鬥。
沒想到人生地不熟的施大宇一到港口,就被來驗船的人找麻煩,偏偏當地港口生態、檢驗流程都不熟悉,人也不認識,一次湧入太多事,到底該怎麼處理,他完全沒頭緒,「很想哭,想不到任何可解決的辦法,完蛋了、沒救了。」
他回憶,自己滿腦子都在想一條船光停在碼頭,包含燃油、工人吃飯、冷凍設備等一天費用台幣十幾萬元起跳,「當時沒太多工作經驗,沒遇過壓力、挫折,慌張、自亂陣腳……。」
「只有我一個人,不做,事情還是要做完。」他拿起電話向老闆求助。黃玉華告訴他,東西準備好了再去找誰,還派另一位資深的中國籍同事陪他,重新盤點待辦事項後,終於一一搞定。
壓力大到想哭 如今應付官員沒在怕
黃玉華不諱言,來非洲工作真的辛苦,特別是前六個月,「熬過去就好了,會有另外一種機會。」問施大宇有哭過嗎?「不能說沒有,這麼大的壓力……。」好在他熬過了,也替自己開展了新視野和新舞台。
「卸魚時,人要在現場,會有奇奇怪怪的人自稱是官員,要求給個兩條魚。我們若不在場,船員往往就會給他,但他回去又會跟同事說這裡可以要到魚,接著,從原本一個人變成一群人來。」再度談起同樣的出差場景,如今梳著油頭、西裝筆挺的施大宇,早已從青澀到成熟,語氣也顯得沉穩自信,「那麼,你就要判斷這個官員會不會真的影響工作,跟港口無關的單位,不用給。」
對他來說,包括他老闆在內的台灣人,三、四十歲都敢到非洲拚搏,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何不試試看?「中國人不會英文都敢來,台灣人能力不輸、態度不輸,有點卻步的人,可以勇敢跨出那一步。」
![施大宇](https://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lazybusiness/data/eccccccc_104/114385.jpg)
「年輕是最大本錢,沒什麼好失去的!」25歲的施大宇在老闆黃玉華(左2) 的後盾下,成功在莫三比克闖出新舞台。
施大宇
出生:1993年
現職:莫三比克A&D總裁特助
經歷:燁聯國貿專員
學歷: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
到非洲時間:2017年6月
一部片點燃志工魂 她投身東非偏鄉醫療
在肯亞奈洛比台灣貿易中心,我們遇到了正視訊面試願意來東非當醫師、護理師志工的台灣女生陳祺文。
現年三十二歲的她,頂著台大資工所學歷、台灣IBM近五年工作資歷,最後應用創新資深顧問,竟在去年職涯準備起飛時,放棄人人稱羨的科技業百萬年薪,投身肯亞、坦尚尼亞偏鄉公益。
她這個決定不保證成功,甚至是和自己的人生對賭,「很多人問我是不是發瘋了,怎麼會有人想離開現在工作,跑去非洲?」「非洲很危險,你一個人在那邊一定活不下去。台灣不好嗎?」周遭的各種質疑不斷,她更和父母大吵。
其實早在研究所時期,陳祺文就開始參加國際志工計畫;在職時,也曾在假日和自己休假時間到肯亞偏鄉當志工,但真正讓她決心離職的,是荷蘭紀錄片《黑水熱》(Blackwater fever)中,一個揮之不去的畫面。「紀錄片最後,是一個白人在非洲沙漠行走,四周都是草屋,很多黑人媽媽坐在草屋前抱小孩,因為乾旱大家快死了,白人一直走一直哭……。」
後來,導演弗里施(Cyrus Frisch)在香港一場社企高峰會的演講中發問:「為什麼你們不做任何事?」
「當志工時很有成就感,我很喜歡那時候的我,」她正是台下的觀眾,也開始直視自己的內心,「我只是害怕沒有漂亮履歷、害怕脫離其他人的軌道,但感覺是背叛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從一間待產室 挖到更多醫療問題
陳祺文決定跟著內心的鼓聲前進,「非洲跟我們想像中不一樣,許多計畫沒有繼續,要有人繼續往下做。」她回到國際志工協會曾造訪的坦尚尼亞偏鄉,看到台灣的大學兩年前為解決生產高死亡率,曾捐了一個待產室,沒想到竟然沒人用。
「目前東非醫療狀況不好,不代表要停在這裡,」為了解當地人為何不使用待產室,她在當地待了四、五個月,訪問醫師、診所、藥局和村民,詢問就醫決策過程,這才發現不光是交通,包括延遲就醫,甚至文化衝擊下的各種迷思,都是當地的醫療問題,「陣痛時,怎麼有辦法走四、五小時去醫院?」
為了解決問題,陳祺文這段時間陸續透過非營利組織申請計畫,下一步,她還醞釀成立社會企業,包括用摩托計程車或救護車服務,解決當地人到醫院的交通問題;設計讓當地人提早做就醫判斷的通報資訊系統;或是建立訓練當地窗口搭配衛生所衛教等。
只不過生活現實,不可能只靠熱情就能度過去。「離職時準備一百多萬元,我很少看我現在還剩下多少錢,查了就會慌張。」
陳祺文不諱言,原本想出國念書,設計出產品給第三世界國家使用,但存款預計燒到今年底的她卻不後悔。「很多人坐在紐約辦公室想計畫,我想更了解當地人,來了之後,讓我自己知道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另一方面了解這裡的文化、這裡的人,才能做出真的東西,不是媒體上光鮮亮麗的產品,才跟別人不一樣。」
許多人說她傻,但她只是不想繼續旁觀他人的痛苦。「你應該要做些什麼事,不然永遠不會改變。」這句紀錄片導演的話,她一直記著。
![陳祺文](https://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lazybusiness/data/eccccccc_104/114386.jpg)
「我是不是瘋了,為什麼我和別人這麼不同!」從懷疑到接受,陳祺文決心抓住留在非洲的人生時刻。
陳祺文
出生:1986年
現職:台飛國際志工交流協會共同創辦人
經歷:台灣IBM應用創新資深顧問
學歷:台大資工所
到非洲時間: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