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R時,他的起點就很高。
因為是重點學校畢業,在校時期參加了大量的社會實踐,明顯看起來甩同齡人一條街。
畢業時可供選擇的offer也很多,後來R聽從了家裏人的意見,選擇了當時看起來相對穩定的國企崗位。
正式上班後,幹勁十足,每天早早起床、熱情洋溢地抵達辦公室。
R因為在學校期間,和老師們打交道很多,情商很高,再加上什麽工作都願意幹,單位裏的主管和同事們都很喜歡他。
大家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工作能力強、人緣好、懂得“討好”領導。
R是目標感很強的人,一如在學校時那樣,他為自己訂立的目標是要盡可能多的參加社會實踐。畢業後,他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這份工作上,想幹出一番成績出來。
比起同一批進入單位的其他同事,R無論是工資的漲幅還是崗位上的升職,都要快很多。
他也一直以為自己是極其優秀的,直到大學畢業十年聚會,他才明白,外面的世界遠比自己想像中要大。
無可否認,R在自己的圈子裏是極其優秀的,也是這份優秀,讓R一直保持著沾沾自喜的姿態。
在出席十年聚會前,R準備好了一堆可供炫耀的素材,在聚會現場,被同學們一遍又一遍的碾壓。
R聚會回來後,對自己進行了深刻地反思。
我們在做選擇的當下並無對錯,但做了選擇後,面對日後的所有機會,選擇視而不見或者不做變通,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而且往往這種問題往往是看不見的,暗流湧動,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大肆爆發,壓都壓不住。
如果能夠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得清楚整個局勢,誰不想時時刻刻都做出最優選擇?
如果有得選,你是希望自己比身邊的人都優秀,還是身處優質圈子裏,大部分的人都比自己優秀?
我選擇後者,因為我對自己沒有信心。
前幾天講完一節【高效學習力】的課後,進入了答疑環節,其中一位同學M的問題很有代表性:“請問Angie,我發現特訓營裏的人都比我優秀,我很焦慮,我該怎麽辦。”
我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反問了一句:“群裏有多少同學和M面臨一樣的狀態。”
果不其然,好幾個同學說:“M,你說出了我的心聲!”
我的答案很簡單:如果你在你所在的圈子裏,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最優秀的,這並不值得高興,你應該要做的是升級自己的圈子。
身邊的人都比自己優秀,才是一筆真正的財富。
這種優秀是可視化的,它雖然帶來了焦慮感,但人如果完全不焦慮,同樣也不可能進步。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要相信才能看見。
但大部分的人是看見了還猶猶豫豫地選擇相信。更大比例的人,根本看不見,也就談不上改變和成長了。
R就是如此,以我對他的了解,如果他並不是自己圈子裏數一數二優秀的人,他會越來越好。
這也是為什麽前段時間,”隨時保持離開體制的能力“這個話題一直很火。
我們都害怕在體制內的溫水煮青蛙。
但人的覺醒有多少是完全靠自己的,環境真的很重要。
想起了鯰魚和沙丁魚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挪威的一個小鎮,人們靠捕魚為生。小鎮緊靠著大海,因產出沙丁魚而小有名氣。
在那裏,漁船歸航抵港時,只要沙丁魚是活著的,一定會被搶購一空,賣個好價錢。
活的沙丁魚,吃起來味道鮮美極了。 遺憾的是,由於每次出海的時間比較長,少則兩三天,多則六七天。
等到歸來時,沙丁魚已經死去的死去,爛掉的爛掉。也正因為如此,活著的沙丁魚才格外惹人垂涎三尺。
人們想盡招兒,嘗試著讓沙丁魚存活,但是無人成功。沒有什麽辦法,大夥兒除了失望,只能望“魚”興嘆。
有一天,一位老漁民照例準備出海打漁。出發前,可愛的小孫子嚷著要他多帶回一些沙丁魚。
小家夥一定是好久沒吃上沙丁魚了,牙根直癢癢的。
忙碌了幾日,老漁民捕獲了不少的魚,當然少不了孫子點名要下的沙丁魚。
他喜出望外,駕船火速返航。誰知才到半途,沙丁魚便不再鮮活了,懶洋洋的潛在水中,一動不動。
老漁民一邊察看著魚艙,一邊心裏暗暗著急。他無計可施,只得按照土辦法,挑出那些死去的魚。
他看見一條挺肥美的鯰魚飄浮在水面,猜想它肯定快要死了,於是撈起來打算扔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魚兒忽地一躍,掙脫他的手掌,掉進了裝著沙丁魚的魚艙。
老漁民回到闊別多日的家。他不敢相信,到達岸口時,原本以為那些沙丁魚已經死去了,然而它們竟然都是蹦蹦跳跳的。
他大感意外,仔細地想了想,不停地琢磨,覺得事出有因。
經過反覆研究,他終於發現了存活沙丁魚的秘密:鯰魚救了沙丁魚 有誰會想到,竟然是鯰魚救活了沙丁魚呢?
鯰魚效應之所以存在,主要來源於新鮮感、陌生感、安全感及危機感,這是一切生物共有的心理活動。
電影《王牌特工》裏有一句話:“比別人優秀不算優秀,比過去的自己優秀才是真正的優秀。”
它來自於我們的內心想要變得更加優秀的強烈渴望和對生命追求的火熱激情。
如何才能對比起過去的自己越來越優秀?
向身邊真正優秀的人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找到真正可模仿的優秀的人
從是否可以模仿的角度出發,優秀的人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天賦異稟,出身嬌貴,可望而不可及。
另一類憑借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一步一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推薦的是後者,但人們在評價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時候,卻總喜歡加上:她優秀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因為她有自己的特長。
你要模仿的是對方找特長、挖興趣的過程,而不是以她現有的成就遙不可及為理由來逃避理應存在的日覆一日、辛辛苦苦的努力。
大部分的人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懶惰,但又不願意承認和面對。
化焦慮為一步又一步的行動力
亞裏士多德說:“每天反覆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然後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身邊的人比自己都優秀,產生焦慮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接受這種焦慮的存在,反而是降低焦慮感的一種方式。
你要做的是找出讓你產生焦慮的真實差距,真正行動後,不但差距縮小,焦慮感也會越來越弱。
保持隨時升級圈子的認知力
其實比身邊的人優秀,和待在舒適區的感覺是很相似的。
所以,你要學會打破舒適區,走出現有的圈子,在各大的世界裏尋找更加多種可能。
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之餘,看看身邊的朋友、同學都在做些什麽。
周末的時候,走出去參加一些不一樣的社交圈子。